中文名稱:五線將/五線旗將
拉丁學名:Aphyosemion striatum
介紹:五線將顧名思義下,就是其身上紅綠色斑點成五條縱線。旗將屬(Aphyosemion)並不算是大型的將魚,但生性溫馴,可與同體型的任何酸性水質之將魚共同飼養。與一般介紹的旗將屬將魚所不同的是,此種五線將魚是屬水族箱中層遊動的品系,對於水溫變化也可較耐攝氏28度以上的高溫。
若以繁殖為目的,至少以3~5對種魚,公母魚比率盡量以1比2之數量來飼養。由於族群中競爭的影響,會相對地有效刺激對方的產產卵繁殖行為。此魚種相當多產,成熟的公母配對種魚,在適當餵食及群泳刺激情況下,每周約可產下150~250粒受精卵。雖屬一年生將魚,但較偏好微酸性水質及緩慢的水流。飼養的水族箱務必加蓋,不喜歡過度明亮的光線。若能提供大量的墨絲或綿線團,供其躲藏或產卵之用,並定期每周取出,再以水孵法或將綿線團稍加擰乾,放入塑膠袋中貯藏,經過大約5~7天的孵化期間,五線將的小魚便可順利孵出。
剛孵出的小魚,可接受無節幼蟲或微蟲等細小活餌。一般家庭飼養無此類活餌,也可用一般人工粉餌,或將粉狀飼料磨碎投喂,小魚苗也同樣欣然接受。因屬中層活動的旗將屬將魚,若以人工餌料餵食,請盡量使用可在上層浮動的乾燥飼料或薄片,並僅防因飼料未吃完的水質惡化,所以平時比較適合在4~7天換水1/3~1/2為佳。
中文名稱:斑節將/非洲扁將
拉丁學名:Epiplatys dageti
介紹:以西非的利比里亞(Liberia)為主要分佈地。生活習慣與亞洲紅印度金龍有點類似的斑節將,其故鄉卻在遙遠的西非開闊的河口或溪流中。由於西非地大物博,也使得扁將屬(Epiplatys)的種類富有多樣化,在顏色及因區域分佈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德國將魚協會甚至以其眼部附近產生的眼紋,來作為分類上的考據之一,觀察之細微。
發達的下顎,使得此魚極易以跳躍的方式自水面彈起,輕易地將蜻蜓、蝴蝶之類的昆蟲咬下,成為食物。成熟的斑節將,其身體有明顯的黑白條紋,發情中的公魚下巴,會顯現漂亮且明顯的紅色婚姻色;身體兩側及臉頰會有漂亮的黃綠色,與水草缸相呼應,可謂天生的搭配夥伴。母魚並無明顯的婚姻色出現,非繁殖期間,很難從公母魚的外表分辨出來。
飼養環境及管理方式與亞洲紅印度金龍雷同,其適應水質範圍極廣。因天然分佈環境的影響,生性喜愛光線,是水草缸的搭配角色之一。餌料方面也如同紅印度金龍,從人工合成的乾燥薄片、顆粒飼料到各式冷凍餌料都能接受。即使是剛出生的小斑節將,也能接受以上適口的各種餌料。
主要繁殖方法為綿線團的采卵方式。這種方式乃模仿原始生活環境的浮草根部,因為人工水族箱中缺乏的是正常的光照,所以使用人造纖維製造的綿線團,不用擔心水質惡化或水草光照的問題;另一目的,是能更方便地即時采卵及檢查。若是以魚場戶外培養,則建議管理方法可採用與紅印度金龍一樣的方式,採行密植如布袋蓮等浮草,並定期移池來節省挑選的工作。相信在台灣優越的天然環境下,這些魚能為台灣多爭取些外匯。
中文名稱:藍帶彩虹將/劍溪將
拉丁學名: Rivulus xiphidus
介紹:體長6公分,原產於南美洲東北角法屬圭亞那(Franz Guayana)的溪將屬(Rivulus)魚種“藍帶彩虹將”,一直帶有神秘的色彩。由於天然的分佈地,僅在法屬圭亞那的出海口附近的淡水河流域內,所以飼養此魚時得加點鹽,以符合此魚的需要。
此魚身體上美麗的彩虹帶狀色彩,吸引著世界上的將魚玩家想收藏它。然而它的基因,卻一直都是個神秘的謎,為什麼這麼說?其原因是在國際將魚界上,此魚的供應,有99%都是來自野生魚的採集。在城市過度開發,原本已瀕臨絕種不說,加上濫捕的壓力,使得這條魚出現機率越來越少。或許已有人提出人工大量繁殖,但國際間各大先進的將魚協會,以人工方法來進行大量人工繁殖,往往在第三代后就全都出現公魚的仔代,造成公母魚分配不平均。所以,除了得定期引進野生線的外來種外,沒有其他的方法。
從許多將魚的基因研究資料中,我們知道水質的酸礆度、溫度及餌料或光照,都會影響公母魚的出現機率。科學者雖然厲害,但這地球中似乎還有許多事物,是我們人類所未能完全理解的。對於將魚的愛好者,這不免是項嚴重的打擊。與其如此,我倒是建議將魚迷,還是不要成為藍帶彩虹將的傷害者,還是讓這隻漂亮的魚,繼續地悠遊在南美的熱帶雨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