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看下百度百科介紹的硝化細菌,其實養水的過程不僅僅是硝化細菌的培養過程,嚴格的說是水體生態從雜亂無章到生態平衡的過程,那為什麼要放闖缸魚呢?就是加速水體活化,硝化反應只是水體的活化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我相信廣大魚友都聽過“流水不腐”,這裡的流水生物意義指的不是流動的水,而是活化的水。那活化的水有什麼特點呢?很多人都遇到過魚蝦狀態最好的時候水體是清澈透亮的,重點就在透亮,這樣的水體可以和空氣保持良好的氣體交換,水中的溶氧量最高。(如果說一杯普通的水裡面的氧氣最高只有黃豆大,那麼一杯透亮的水最高溶氧卻有顆蠶豆大,這只是舉個例子。)只要水體活化很好,完全可以不用換水。
以前我的魚缸底沙只有2.5CM,無草,68.28.50的缸養了130多條孔雀,10多個紅綠燈,2個紅眼老鼠,幾個草蝦,這麼高的密度我從來不換水,每天晚上開過濾2小時,(普通上濾盒,只有2層普通白色濾棉)只是每周補充自然蒸發的水就可以了,根本不會發生意外死亡,養了2年多,直到去當兵。期間沒有換過一盆水。水混了餓魚幾天,水體就恢復到清澈透亮。最大的功臣是底沙,2.5CM的厚度讓硝化和反硝化達到了一個平衡,而不會產生過量氮沉積(不同的底沙材質和顆粒大小都對反硝化層的厚度,有很大的影響,不可照搬)。很多人的底沙很厚,反硝化產生的氮沉積嚴重,一旦攪動底沙會產生大量的氮氣和甲烷溢出,造成魚蝦死亡,而過薄的底沙卻不適合反硝化的形成,所以要想保持整個水體的平衡靠的不是生搬硬套的數據,而是正確的理論和豐富的經驗。越小的水體蝴蝶效應越明顯,任何一點變化都會造成水質的大幅波動,這也就是為什麼大水體比小水體穩定得多的原因,大水體比小水體的生物更複雜,互依互存,相互制約,有利於平衡。
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相信內行一定知道我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至於我把試驗缸的情況寫出來只是為了證明在這麼惡劣的情況下我的水體硝化系統並沒有崩潰。並不是鼓勵和提倡大家都這麼做。
很多人糾結我的試驗缸,我想說的是:既然是試驗,就別把什麼條條框框的強加給我,如果全按照條條框框的來做那不是試驗。大家現在的經驗都是前輩們在不斷的試驗創新中總結出來的。如果沒有試驗創新,能有今天這麼繁榮的水族文化么?9幾年出仙土的時候是用作蘭花的培養基質,可有人把仙土用於水草的栽培並取得了成功,這難道不是創新么?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今天沒有人理解甚至一致認為是錯誤的方法不代表未來的社會不可行。我可以肯定的說N年後會出現全封閉的水族箱,信不信由你。
新手能養活就不錯了,但是作為老手肯定不會滿足於養活的層面上。我86年開始釣魚,88年開始養魚,93年開始養蘭,比我BT的人大有人在,那些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中國的蘭文化遠比水族文化早吧,傳統植蘭都是用腐殖土,而我見的高手卻用泡沫塑料把蘭花養得比多數人用腐殖土種植的都漂亮。這種創新是建立在豐富經驗的基礎上的,不是人云亦云的所謂傳統界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說句自負的話,不要用從別人哪裡生搬硬套過來的理論和我20多年的經驗相提並論,根本沒有可比性,最基本的一點:我自己的小環境本身就是不可複製的。
我的經驗在我這裡適用不代表在你哪裡也行得通,成功的試驗肯定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失敗的試驗也不代表不可行。在我的試驗中我認為至少在2年的試驗過程中是成功的。水體的自凈道理很簡單,但是過程卻很複雜,我一直強調水體的平衡能力才是重點,可是很多人卻選擇性的忽略了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