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斗鱼 Part2

香港淡水鱼之宝──香港斗鱼

香港斗鱼,与中国斗鱼(又称盖班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形态分别主要在于中国斗鱼体色棕红及金蓝为主,

体侧有明显红色直条纹,整体颜色较为鲜艳。香港斗鱼整体颜色较为朴素偏淡,体侧没有直条纹。

香港斗鱼,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但是此鱼在香港却是极具生态价值的淡水鱼种。

牠不单是香港独有的淡水鱼种,而且更是因为面对日渐,恶劣宽的生态环境,有可能成为濒危或绝种的生物!为了确定我见到的鱼的身份,我分别电邮给多位对此鱼有专门研究的专家。

其中一位就是于1996年,首次发现香港斗鱼的Dudgeon教授。Dudgeon教授过去20年不断研究香港及亚洲多个地区的溪河及湿地生态,是淡水生态的知名及权威学者.他同时也是香港大学生态学及生物多样性学系的系主任。我有幸得到Dudgeon教授的回复。

因照片实在拍得不太清楚,Dudgeon教授说照片中的鱼‘可能是M. hongkongensis(香港斗鱼), 但不能确定。’

因为M. opercularis(中国斗鱼)体色也时常颇淡色。我再电邮另一张照片给Dudgeon教授:

他回应是:「Still hard to say for sure, but I think they are hongkongensis」

(依然很难肯定地说,但我认为牠们是香港斗鱼。)

另一位我电邮请教的专家,是渔护署的林建新先生,亦即是「鱼鱼得水」(Hong Kong Freshwater Fish)这本书的作者。林建新先生的回复是:照片中是鱼应该是Marcopodus hongkongensis。

顺带一提,「鱼鱼得水」一书的封面及封底只有两条鱼的照片,正是雄性香港斗鱼及雌性香港斗鱼。可见香港斗鱼在香港淡水鱼之中,在生态价值上所占的地位如何重要。

我个人因亲眼见过两条鱼,又不似是中国斗鱼,所以认为是香港斗鱼。

Dudgeon教授于港大刋物Porcupine第26期(2002年10月号)一篇名为An endemic enigma: the secret identity of Hong Kong's black paradise fish的文章,详细说了香港斗鱼被发现的历史及重新命名的经过.当中过程错纵复杂。

其文章内容撮耍:

香港境内只有两种Macropodus属的斗鱼,一种是Macropodus opercularis(中国斗鱼)。另一种是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香港斗鱼).Macropodus hongkongensis是在1996年,Dudgeon教授和Bosco Chan首次在香港发现及纪录。当时旧名为Macropodus concolor(黑歧尾斗鱼),并被认为是与越南的Macropodus Specht是同一品种。

2002年,香港的Macropodus concolor被鉴定为与Macropodus Spechti是不同品种,是香港本土品种,于是重新命名为Macropodus hongkongensis,成为一个新品种。重新命名后,Macropodus hongkongensis因为只有香港才有,所以同时亦变成全球罕有品种。

我认为俗名可以名正言顺叫做‘香港斗鱼’。也许可以令更多香港人关心和去保护这种香港淡水生境中的原居民。

Dudgeon教授于文中提及,由于香港斗鱼的生境受到破坏威胁,香港斗鱼应该被列为濒危物种。

除了城市发展对生境的破坏,原来水族业亦曾对香港斗鱼造成威胁。

Bosco Chan在2002年5月号的Porcupine一篇文章中提及,他发现在鱼街出售本港野外捕捉的淡水鱼比1997年时多了,包括异鱲,拟平鳅,溪吻鰕虎鱼,横纹南鳅等,当中还包括全球限制(Gobally restricted)的Macropodus concolor(即香港斗鱼旧称),Macropodus属的斗鱼的生存能力其实颇强,牠们具备斗鱼科的特殊辅助呼吸器官:迷路器官,可于低含氧量的缓慢水流,池塘,小溪、沟渠、池塘或稻田等生境生存,以捕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孑孓及蠕虫等为食,有些亦会食丝状藻。

具有特殊之产卵行为,产卵前,雄鱼先在水草多的水面上吐出气泡巢,而雌鱼会产卵于气泡巢中,由雄鱼在旁守护。

同科的万龙,丽丽,珍珠马甲等鱼都可以于鱼场繁殖,要人工环境下繁殖香港斗鱼亦不会太难。「鱼鱼得水」书中便有一页介绍香港斗鱼在鱼缸中交配,产卵,孵化仔鱼的过程。

我在网上,亦遇到一位饲养斗鱼科德国的水族家:Dr. Thomas Seehaus,他于2003年在柏林得到了一批香港斗鱼,并正尝试繁殖。他说在德国,约有5-6位水族繁殖家正在繁殖香港斗鱼,希望可以在德国成功延续到香港斗鱼这美丽的品种。  

其实,约于70年前,越南品种斗鱼M. Spechti已传入欧洲,香港斗鱼传入德国似乎只是近几年间的事,而且得到当地水族家的珍重。反而在香港,香港斗鱼这淡水鱼之宝,除了少数学者之外,一直无人理会其生存状态,只让其自生自灭。

最典型例子就是1997年前后,香港最大及最具生态价值的深涌沼泽区被及私人发展商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1999年,Bosco Chan 等人在该沼泽剩余的其中一条30米长的沟道.拯救了202条被迫栖息在一起的香港斗鱼。但深涌沼泽的自然生境破坏,已捣毁了香港斗鱼在本港(也许应该说是在地球上)其中一个最大的栖息地。

香港斗鱼又称为香港天堂鱼(Hong Kong Paradisefish),不过在香港却亨享受不到天堂的待遇。若要保护这香港人的鱼,相信除了立例保护之外,整个淡水生境的保育亦须加强重视。此外,研究人工环境饲养及繁殖亦是延续这鱼种的其中一个方法。

后记

记得小时候,经常和隣居一个小朋友一起到观塘海皮附近一个沼泽捉蝌蚪。

曾经一次捉到一条外貌似中国斗鱼的鱼,因当时我已经用玻璃瓶养过中国斗鱼,所以知道这条鱼不是中国斗鱼,当时很感好奇牠是什么鱼.最后当然没有答案。时隔约30年后,看到「鱼鱼得水」一书封面的雄性香港斗鱼,心中才有一个答案。

那个观塘近海皮的沼泽,现在已变了丽港城。

野生生境中的香港斗鱼影片:

Updated

上星期,在另一溪涧猎影,一般鱼对突如其来的外来物都会避之则吉。可是,一条好奇的小鱼却活泼地游向镜头,一看之下,原来是一条年幼的香港斗鱼。情急之下,立即按快门,可惜还没有对焦好,只拍下一张Out哂Focus的照片。

年幼的香港斗鱼,对从没见过的镜头感到好奇,主动游近查探。可惜照片没有对焦,但仍可看隐约到牠天真的眼神。

想再拍的时候,牠已经游走了。唯有再耐心等待。过了良久,见牠在远处经过,再尝试拍一张。还是拍得不太清楚,但总算看到香港斗鱼最新一代正健康成长。

溪涧中见到年幼的香港斗鱼,令人感到牠们是可以在没人为干扰的栖境中,生生不息的。

香港斗鱼 Part2:

http://hk.myblog.yahoo.com/simfishhk/article?mid=40&new=1

All Rights Reserved ©SimFish

分享到Facebook

最新文章

技术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