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淡水魚之寶──香港鬥魚
香港鬥魚,與中國鬥魚(又稱蓋班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形態分別主要在於中國鬥魚體色棕紅及金藍為主,
體側有明顯紅色直條紋,整體顏色較為鮮艷。香港鬥魚整體顏色較為樸素偏淡,體側沒有直條紋。
香港鬥魚,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但是此魚在香港卻是極具生態價值的淡水魚種。
牠不單是香港獨有的淡水魚種,而且更是因為面對日漸,惡劣寬的生態環境,有可能成為瀕危或絕種的生物!為了確定我見到的魚的身份,我分別電郵給多位對此魚有專門研究的專家。
其中一位就是於1996年,首次發現香港鬥魚的Dudgeon教授。Dudgeon教授過去20年不斷研究香港及亞洲多個地區的溪河及濕地生態,是淡水生態的知名及權威學者.他同時也是香港大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的系主任。我有幸得到Dudgeon教授的回覆。
因照片實在拍得不太清楚,Dudgeon教授說照片中的魚『可能是M. hongkongensis(香港鬥魚), 但不能確定。』
因為M. opercularis(中國鬥魚)體色也時常頗淡色。我再電郵另一張照片給Dudgeon教授:
他回應是:「Still hard to say for sure, but I think they are hongkongensis」
(依然很難肯定地說,但我認為牠們是香港鬥魚。)
另一位我電郵請教的專家,是漁護署的林建新先生,亦即是「魚魚得水」(Hong Kong Freshwater Fish)這本書的作者。林建新先生的回覆是:照片中是魚應該是Marcopodus hongkongensis。
順帶一提,「魚魚得水」一書的封面及封底只有兩條魚的照片,正是雄性香港鬥魚及雌性香港鬥魚。可見香港鬥魚在香港淡水魚之中,在生態價值上所佔的地位如何重要。
我個人因親眼見過兩條魚,又不似是中國鬥魚,所以認為是香港鬥魚。
Dudgeon教授於港大刋物Porcupine第26期(2002年10月號)一篇名為An endemic enigma: the secret identity of Hong Kong's black paradise fish的文章,詳細說了香港鬥魚被發現的歷史及重新命名的經過.當中過程錯縱複雜。
其文章內容撮耍:
香港境內只有兩種Macropodus屬的鬥魚,一種是Macropodus opercularis(中國鬥魚)。另一種是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香港鬥魚).Macropodus hongkongensis是在1996年,Dudgeon教授和Bosco Chan首次在香港發現及紀錄。當時舊名為Macropodus concolor(黑歧尾鬥魚),並被認為是與越南的Macropodus Specht是同一品種。
2002年,香港的Macropodus concolor被鑑定為與Macropodus Spechti是不同品種,是香港本土品種,於是重新命名為Macropodus hongkongensis,成為一個新品種。重新命名後,Macropodus hongkongensis因為只有香港才有,所以同時亦變成全球罕有品種。
我認為俗名可以名正言順叫做『香港鬥魚』。也許可以令更多香港人關心和去保護這種香港淡水生境中的原居民。
Dudgeon教授於文中提及,由於香港鬥魚的生境受到破壞威脅,香港鬥魚應該被列為瀕危物種。
除了城市發展對生境的破壞,原來水族業亦曾對香港鬥魚造成威脅。
Bosco Chan在2002年5月號的Porcupine一篇文章中提及,他發現在魚街出售本港野外捕捉的淡水魚比1997年時多了,包括異鱲,擬平鰍,溪吻鰕虎魚,橫紋南鰍等,當中還包括全球限制(Gobally restricted)的Macropodus concolor(即香港鬥魚舊稱),Macropodus屬的鬥魚的生存能力其實頗強,牠們具備鬥魚科的特殊輔助呼吸器官:迷路器官,可於低含氧量的緩慢水流,池塘,小溪、溝渠、池塘或稻田等生境生存,以捕食浮游動物、水生昆蟲、孑孓及蠕蟲等為食,有些亦會食絲狀藻。
具有特殊之產卵行為,產卵前,雄魚先在水草多的水面上吐出氣泡巢,而雌魚會產卵於氣泡巢中,由雄魚在旁守護。
同科的萬龍,麗麗,珍珠馬甲等魚都可以於魚場繁殖,要人工環境下繁殖香港鬥魚亦不會太難。「魚魚得水」書中便有一頁介紹香港鬥魚在魚缸中交配,產卵,孵化仔魚的過程。
我在網上,亦遇到一位飼養鬥魚科德國的水族家:Dr. Thomas Seehaus,他於2003年在柏林得到了一批香港鬥魚,並正嘗試繁殖。他說在德國,約有5-6位水族繁殖家正在繁殖香港鬥魚,希望可以在德國成功延續到香港鬥魚這美麗的品種。
其實,約於70年前,越南品種鬥魚M. Spechti已傳入歐洲,香港鬥魚傳入德國似乎只是近幾年間的事,而且得到當地水族家的珍重。反而在香港,香港鬥魚這淡水魚之寶,除了少數學者之外,一直無人理會其生存狀態,只讓其自生自滅。
最典型例子就是1997年前後,香港最大及最具生態價值的深涌沼澤區被及私人發展商開發而受到嚴重破壞。1999年,Bosco Chan 等人在該沼澤剩餘的其中一條30米長的溝道.拯救了202條被迫棲息在一起的香港鬥魚。但深涌沼澤的自然生境破壞,已搗毀了香港鬥魚在本港(也許應該說是在地球上)其中一個最大的棲息地。
香港鬥魚又稱為香港天堂魚(Hong Kong Paradisefish),不過在香港卻亨享受不到天堂的待遇。若要保護這香港人的魚,相信除了立例保護之外,整個淡水生境的保育亦須加強重視。此外,研究人工環境飼養及繁殖亦是延續這魚種的其中一個方法。
後記
記得小時候,經常和隣居一個小朋友一起到觀塘海皮附近一個沼澤捉蝌蚪。
曾經一次捉到一條外貌似中國鬥魚的魚,因當時我已經用玻璃瓶養過中國鬥魚,所以知道這條魚不是中國鬥魚,當時很感好奇牠是甚麼魚.最後當然沒有答案。時隔約30年後,看到「魚魚得水」一書封面的雄性香港鬥魚,心中才有一個答案。
那個觀塘近海皮的沼澤,現在已變了麗港城。
野生生境中的香港鬥魚影片:
Updated
上星期,在另一溪澗獵影,一般魚對突如其來的外來物都會避之則吉。可是,一條好奇的小魚卻活潑地游向鏡頭,一看之下,原來是一條年幼的香港鬥魚。情急之下,立即按快門,可惜還沒有對焦好,只拍下一張Out哂Focus的照片。
年幼的香港鬥魚,對從沒見過的鏡頭感到好奇,主動游近查探。可惜照片沒有對焦,但仍可看隱約到牠天真的眼神。
想再拍的時候,牠已經遊走了。唯有再耐心等待。過了良久,見牠在遠處經過,再嘗試拍一張。還是拍得不太清楚,但總算看到香港鬥魚最新一代正健康成長。
溪澗中見到年幼的香港鬥魚,令人感到牠們是可以在沒人為干擾的棲境中,生生不息的。
香港鬥魚 Part2:
http://hk.myblog.yahoo.com/simfishhk/article?mid=40&new=1
All Rights Reserved ©Sim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