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大利的慈鲷

上月某日,在一溪涧水面观鱼,正当水中一群异鱲穿梭往来,好不热闹,
一条与众不同的鱼却像定海神针般定格在水中。
从牠的背面花纹有点像钉公,但这里是中游山溪,绝不会是钉公出没之地。
而且钉公是也是活动不定的鱼,不会呆立不动。
牠的外表及动静显示牠是一条慈鲷(丽鱼科),这类鱼在中游山溪较少见到。
 

一条远观貌似钉公的鱼在山涧中出现。

两星期后,到同一地点,那慈鲷依然在同一位置,
今次带备了相机潜水盒,可以在水下拍摄。
那慈鲷对于陌生人的警觉性很高,首先牠是定格不动,尽量利用保护色掩藏于周围的环境中。
当牠知道被发现牠,便立即游开,到隐蔽处躲避。
所以主动追击,很难拍到牠的照片,唯有采取守株待兔方式,趁牠忍不住出来查探,才隔空向牠拍照,结果拍了以下的照片。
 

从牠身上的花纹,首先排除了牠是常见的金山鲫(Oreochromis mossambicus, 或O. niloticus或其混种福寿鱼)。
再细心观察,牠便是常被与金山鲫、福寿鱼混为一谈的吉利慈鲷(Tilaipia zilli)。
整个溪段,就只见到这一条。

这是牠在溪涧生境,水中除了岩石,便是满布枯叶及碎枝,
为慈鲷提供了很多藏身之处。

 


牠很谨慎地只在光线较暗的角落出现,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够清晰。
但仍可看到牠的一些特征,例如两条纵横的黑纹。
这是幼鱼较明显,当成鱼时,纵横黑纹便由六条垂直黑纹代替,那时外表便和金山鲫相似。

吉利慈鲷另一特征:鳃盖后缘有一暗班。背鳍近后缘应该还有一圆斑,
牠没有撑开背鳍,所以看不清楚。

 


在某个光线角度下,吉利慈鲷还会反射出浅绿的线纹。
如无记错,这应该是香港的吉利慈鲷首次的野外水中的生态照了。

过了一星期再去同一山涧寻鱼,那条吉利慈鲷不见了,
却在隔离的水潭的水面见到几条较大的慈鲷的背影,
几条慈鲷非常机警,一见人影便逃去无踪,在水中遍寻不获。
之后赫然见一慈鲷从石隙之中探头张望,与我对峙半刻又窜回石隙之中,
良久不出,等得不耐烦,唯有用狗仔队突袭式拍摄,将相机对正石隙然后强行拍摄。
石隙中的慈鲷果然来不及逃离现场,被狼狈地拍摄入镜,还忘记双鳍掩脸,容貌曝光。


这是较成熟的吉利慈鲷,一样咁怕丑,同公园水池中成群在水面抢面包食的表亲福寿鱼完全相反。
不过在自然生境中生活的鱼始终系另有一番野生自由感觉。

吉利慈鲷与金山鲫生态上最大不同之处是不会口孵,但会挖碟形巢产卵,其在旁守护孵出的仔鱼。
所以牠们不会和属口孵鱼的金山鲫杂交,野外见到的都是纯种鱼。
此鱼原产于非洲,在60年代初次引入台湾。
引入香港的时间则不详。最早有野外个体纪录的是1999年由Bosco Chan发表,
成为当年香港新发现的8种淡水鱼之一,当年广东境内还没有此鱼纪录。

档案:

吉利慈鲷(大陆称:齐氏非鲫)
学名:Tilapia zillii 
英名:Redbelly tilapia, Zill's tilapia, Cichlid, Mango fish
科名:慈鲷科(又称丽鱼科)

生态习性:吉利慈鲷喜温水域,属亚底栖性,栖息在河川的深流和深潭或湖泊中;
在香港通常出现于溪涧下游及河口区域,对环境的适应力强,领域性强,对本土原生鱼种造成一定威胁。
杂食性,以浮游生物、藻类、水生植物碎屑、腐植质及小型动物等为食物。

此鱼台湾的译名比较易记,而且叫吉利慈鲷,给人大吉大利感觉,慈鲷之名亦较为深入民心。
所以在此亦用了吉利慈鲷的鱼名,顺便祝各位大吉大利!

分享到Facebook

最新文章

技术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