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大利的慈鯛

上月某日,在一溪澗水面觀魚,正當水中一群異鱲穿梭往來,好不熱鬧,
一條與眾不同的魚卻像定海神針般定格在水中。
從牠的背面花紋有點像釘公,但這裏是中游山溪,絕不會是釘公出沒之地。
而且釘公是也是活動不定的魚,不會呆立不動。
牠的外表及動靜顯示牠是一條慈鯛(麗魚科),這類魚在中游山溪較少見到。
 

一條遠觀貌似釘公的魚在山澗中出現。

兩星期後,到同一地點,那慈鯛依然在同一位置,
今次帶備了相機潛水盒,可以在水下拍攝。
那慈鯛對於陌生人的警覺性很高,首先牠是定格不動,盡量利用保護色掩藏於周圍的環境中。
當牠知道被發現牠,便立即游開,到隱蔽處躲避。
所以主動追擊,很難拍到牠的照片,唯有採取守株待兔方式,趁牠忍不住出來查探,才隔空向牠拍照,結果拍了以下的照片。
 

從牠身上的花紋,首先排除了牠是常見的金山鯽(Oreochromis mossambicus, 或O. niloticus或其混種福壽魚)。
再細心觀察,牠便是常被與金山鯽、福壽魚混為一談的吉利慈鯛(Tilaipia zilli)。
整個溪段,就只見到這一條。

這是牠在溪澗生境,水中除了岩石,便是滿佈枯葉及碎枝,
為慈鯛提供了很多藏身之處。

 


牠很謹慎地只在光線較暗的角落出現,所以拍出來的照片不夠清晰。
但仍可看到牠的一些特徵,例如兩條縱橫的黑紋。
這是幼魚較明顯,當成魚時,縱橫黑紋便由六條垂直黑紋代替,那時外表便和金山鯽相似。

吉利慈鯛另一特徵:鰓蓋後緣有一暗班。背鰭近後緣應該還有一圓斑,
牠沒有撐開背鰭,所以看不清楚。

 


在某個光線角度下,吉利慈鯛還會反射出淺綠的線紋。
如無記錯,這應該是香港的吉利慈鯛首次的野外水中的生態照了。

過了一星期再去同一山澗尋魚,那條吉利慈鯛不見了,
卻在隔離的水潭的水面見到幾條較大的慈鯛的背影,
幾條慈鯛非常機警,一見人影便逃去無蹤,在水中遍尋不獲。
之後赫然見一慈鯛從石隙之中探頭張望,與我對峙半刻又竄回石隙之中,
良久不出,等得不耐煩,唯有用狗仔隊突襲式拍攝,將相機對正石隙然後強行拍攝。
石隙中的慈鯛果然來不及逃離現場,被狼狽地拍攝入鏡,還忘記雙鰭掩臉,容貌曝光。


這是較成熟的吉利慈鯛,一樣咁怕醜,同公園水池中成群在水面搶麵包食的表親福壽魚完全相反。
不過在自然生境中生活的魚始終係另有一番野生自由感覺。

吉利慈鯛與金山鯽生態上最大不同之處是不會口孵,但會挖碟形巢產卵,其在旁守護孵出的仔魚。
所以牠們不會和屬口孵魚的金山鯽雜交,野外見到的都是純種魚。
此魚原產於非洲,在60年代初次引入台灣。
引入香港的時間則不詳。最早有野外個體紀錄的是1999年由Bosco Chan發表,
成為當年香港新發現的8種淡水魚之一,當年廣東境內還沒有此魚紀錄。

檔案:

吉利慈鯛(大陸稱:齊氏非鯽)
學名:Tilapia zillii 
英名:Redbelly tilapia, Zill's tilapia, Cichlid, Mango fish
科名:慈鯛科(又稱麗魚科)

生態習性:吉利慈鯛喜溫水域,屬亞底棲性,棲息在河川的深流和深潭或湖泊中;
在香港通常出現於溪澗下游及河口區域,對環境的適應力強,領域性強,對本土原生魚種造成一定威脅。
雜食性,以浮游生物、藻類、水生植物碎屑、腐植質及小型動物等為食物。

此魚台灣的譯名比較易記,而且叫吉利慈鯛,給人大吉大利感覺,慈鯛之名亦較為深入民心。
所以在此亦用了吉利慈鯛的魚名,順便祝各位大吉大利!

分享到Facebook

最新文章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