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澗中的金條:七星魚


溪澗原生魚之中,若要選出最華麗體色的魚,七星魚一定入選三甲。
七星魚全身披上金色鱗片,配以紅鰭黑條紋,
為以樸實色調為主的野外原生淡水魚世界,帶來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

不過要拍攝七星魚的自然生態照,比拍攝游離不定的異鱲更難,因為異鱲恃住有敏捷身手,
只會以速度游離陌生物體,但習慣之後,很快又回復正常,甚至在入侵者周圍游划。
七星魚泳速較慢,對陌生者戒心較重,一有異動,便會沉低及躲藏於石隙之中,
之後對陌生者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很難拍到近鏡照片。

所以之往只能以遠距離拍攝七星魚,例如這一張照七星魚啄食石面藻類的照片,已是算是較為清楚了。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拍攝,竟然讓我遇到一小群友善好客的七星魚,
當然,我己探訪牠們幾次,牠們知道我沒有惡意之後,才不再迴避,
還喜歡在我腳踝旁邊活動,大方地讓我拍攝特寫。


這群七星魚,面對我這個入侵者,不單沒有避開,還在我穿的白飯魚旁邊尋找食物,
還不時試咬我腳踝的皮膚,令人非常痕癢。


白飯魚與七星魚,相映成趣。


這條雄性七星魚,更老實不客氣,啄咬我的手指,可能是抗議我沒有帶手信而來.唯有咬我『兩梳蕉』。
雄魚於繁殖期於腹部呈紅色,很易辨認。


七星魚頗為粗生,除清澈溪河外,也可以於野塘及田邊小型水體生存。
不過,現在野塘及田邊水體大都受到破壞,及農藥污染而不能棲息了。
個人觀察所得,牠們現時數目不算多,在異鱲群中,只算是『少數民族』,但總算不難見到。
上圖應該是較年幼的七星魚。

 


七星魚除了『滿身黃金甲』,還有體側四至九條垂直、長短不一黑條紋,成魚的鰭紅色,及有一雙紅眼睛。
以雌魚較大,可長至9cm。
分佈於珠江、閩江及雲南、海南島、台灣等地水系,是中國原生小型鯉科魚。


打個喊路先。
七星魚是雜食性。主要攝食蟲類、小型甲殼動物、昆蟲、植物和碎屑。
幼魚偏向藻食而成魚偏向肉食。
七星魚另一特徵,便是其上頜兩側的短鬚。這兩撇鬚,又成為其分類及學名爭議的原因之一。


在溪澗水域,因溪澗魚大都迴避入侵者,很少拍到魚的大特寫。
今次卻有機會捕捉一個七星魚的特寫鏡頭,可以清楚看這『水中金條』的黃金鱗片細節,感到非常滿足。

File:
俗  名:    七星魚 
學  名: Puntius semifasciolatus  
分類歸屬: 鯉科 (Cyprinidae) ,䰾亞科 (Barbinae )
中  名: 條紋小䰾 (條紋二鬚䰾、五線無鬚䰾)
英  名: Half-banded barb, Chinese barb, Green barb, Gold Barb

又要講下好麻煩的魚名變化。
《魚魚得水》一書中將七星魚的中文名譯為『五線無鬚䰾』(學名為Puntius semifasciolatus) 。
內地及台灣更多人則更多人用『條紋二鬚䰾』(學名為Capoeta semifasciolata )。
究竟邊個至啱?
同埋七星魚明明有鬚,又點會彈個『五線無鬚䰾』的名字出來?
(五線及無鬚都說不出七星魚特徵,這個譯名實在有點無厘頭。)

又要講返成百幾二百年前....
1822年,Hamilton最先將此類魚分類入Cyprinus屬中的一個亞屬。
1863年,Bleekeri確立了Puntius屬(䰾屬),並分為四鬚亞屬(Barbodes)、二鬚亞屬(Capoeta)、無鬚亞屬(Puntius)。
1868年,Gunther將七星魚叫做Barbus fasciolatus、Barbus semifasciolatus、Puntius semifasciolatus 。
1977年,伍獻文等將以上三亞屬提昇為屬,並將七星魚名為Capoeta semifasciolata (條紋二鬚䰾)。

Capoeta為二鬚屬,Puntius為無鬚屬,七星魚明明有鬚,何解現在又以Puntius semifasciolatus 為有效學名呢?
原來當初Hamilton為Puntius類群作了簡單定義:
1)有明顯斑點或斑紋;
2)鬚即使存在也很短;
3)個體小,很少超過4吋。

七星魚符合了這三點,有鬚但的確很短,要很近才看到,有時甚至沒有鬚(因為易斷),所以可算是無鬚䰾屬。
但是,有鬚便是有鬚,長短沒有定義,於是亦有人將之歸入二鬚䰾屬。

199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單鄉紅發表文章,索性將Puntius 改稱為小䰾屬,
把Puntius semifasciolatus  稱為『條紋小䰾 』,自始,漸漸又多人以此學名及中文名為準。

All Rights Reserved ©SimFish

分享到Facebook

最新文章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