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涧原生鱼之中,若要选出最华丽体色的鱼,七星鱼一定入选三甲。
七星鱼全身披上金色鳞片,配以红鳍黑条纹,
为以朴实色调为主的野外原生淡水鱼世界,带来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
不过要拍摄七星鱼的自然生态照,比拍摄游离不定的异鱲更难,因为异鱲恃住有敏捷身手,
只会以速度游离陌生物体,但习惯之后,很快又回复正常,甚至在入侵者周围游划。
七星鱼泳速较慢,对陌生者戒心较重,一有异动,便会沉低及躲藏于石隙之中,
之后对陌生者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很难拍到近镜照片。
所以之往只能以远距离拍摄七星鱼,例如这一张照七星鱼啄食石面藻类的照片,已是算是较为清楚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拍摄,竟然让我遇到一小群友善好客的七星鱼,
当然,我己探访牠们几次,牠们知道我没有恶意之后,才不再回避,
还喜欢在我脚踝旁边活动,大方地让我拍摄特写。
这群七星鱼,面对我这个入侵者,不单没有避开,还在我穿的白饭鱼旁边寻找食物,
还不时试咬我脚踝的皮肤,令人非常痕痒。
白饭鱼与七星鱼,相映成趣。
这条雄性七星鱼,更老实不客气,啄咬我的手指,可能是抗议我没有带手信而来.唯有咬我‘两梳蕉’。
雄鱼于繁殖期于腹部呈红色,很易辨认。
七星鱼颇为粗生,除清澈溪河外,也可以于野塘及田边小型水体生存。
不过,现在野塘及田边水体大都受到破坏,及农药污染而不能栖息了。
个人观察所得,牠们现时数目不算多,在异鱲群中,只算是‘少数民族’,但总算不难见到。
上图应该是较年幼的七星鱼。
七星鱼除了‘满身黄金甲’,还有体侧四至九条垂直、长短不一黑条纹,成鱼的鳍红色,及有一双红眼睛。
以雌鱼较大,可长至9cm。
分布于珠江、闽江及云南、海南岛、台湾等地水系,是中国原生小型鲤科鱼。
打个喊路先。
七星鱼是杂食性。主要摄食虫类、小型甲壳动物、昆虫、植物和碎屑。
幼鱼偏向藻食而成鱼偏向肉食。
七星鱼另一特征,便是其上颌两侧的短须。这两撇须,又成为其分类及学名争议的原因之一。
在溪涧水域,因溪涧鱼大都回避入侵者,很少拍到鱼的大特写。
今次却有机会捕捉一个七星鱼的特写镜头,可以清楚看这‘水中金条’的黄金鳞片细节,感到非常满足。
File:
俗 名: 七星鱼
学 名: Puntius semifasciolatus
分类归属: 鲤科 (Cyprinidae) ,鲃亚科 (Barbinae )
中 名: 条纹小鲃 (条纹二须鲃、五线无须鲃)
英 名: Half-banded barb, Chinese barb, Green barb, Gold Barb
又要讲下好麻烦的鱼名变化。
《鱼鱼得水》一书中将七星鱼的中文名译为‘五线无须鲃’(学名为Puntius semifasciolatus) 。
内地及台湾更多人则更多人用‘条纹二须鲃’(学名为Capoeta semifasciolata )。
究竟边个至啱?
同埋七星鱼明明有须,又点会弹个‘五线无须鲃’的名字出来?
(五线及无须都说不出七星鱼特征,这个译名实在有点无厘头。)
又要讲返成百几二百年前....
1822年,Hamilton最先将此类鱼分类入Cyprinus属中的一个亚属。
1863年,Bleekeri确立了Puntius属(鲃属),并分为四须亚属(Barbodes)、二须亚属(Capoeta)、无须亚属(Puntius)。
1868年,Gunther将七星鱼叫做Barbus fasciolatus、Barbus semifasciolatus、Puntius semifasciolatus 。
1977年,伍献文等将以上三亚属提升为属,并将七星鱼名为Capoeta semifasciolata (条纹二须鲃)。
Capoeta为二须属,Puntius为无须属,七星鱼明明有须,何解现在又以Puntius semifasciolatus 为有效学名呢?
原来当初Hamilton为Puntius类群作了简单定义:
1)有明显斑点或斑纹;
2)须即使存在也很短;
3)个体小,很少超过4吋。
七星鱼符合了这三点,有须但的确很短,要很近才看到,有时甚至没有须(因为易断),所以可算是无须鲃属。
但是,有须便是有须,长短没有定义,于是亦有人将之归入二须鲃属。
199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单乡红发表文章,索性将Puntius 改称为小鲃属,
把Puntius semifasciolatus 称为‘条纹小鲃 ’,自始,渐渐又多人以此学名及中文名为准。
All Rights Reserved ©Sim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