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水面下,活躍的魚影正在晃動。
日光穿透水體,分散成一條條金色的光柱直射水底,
與魚體身上反射出來的鱗光互相輝映。
不知是水含礦物量特高關係,水體一片昏黃,
不過對於棲身其中的魚兒似乎影響不大,只是鱗片都反射出金黃亮光。
這群活躍的魚是藍刀(Hemiculter leucisculus),一般是銀白色。
牠們是這一片水天地的主角,金黃的鱗光令藍刀仿似變成一把『金刀』。
藍刀體型修長,喜歡群集在水面游泳覓食,行動迅速活潑。
雜食性,以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體長可達23cm(ST)。
水體中有任何疑似浮游動物,都會爭先張嘴吞噬。
藍刀肉味不佳,因此在香港引不起人類的捕食,
是放養於水塘中用來控蚊的魚之一,所以是水塘常見的淡水魚。
不過在內地,牠們還是會被製成罐頭魚或油炸成魚乾來食用。
藍刀除了修長身體之外,最特別特徵是其曲折的側線。
由胸鰭上位突然向下至腹部,再沿下軀伸展至尾鰭中部。
這照片正好清楚突顯了牠的銳角側線。
水面層是藍刀的世界,不過在藍刀群中出現了一條大眼魚,與眾不同。
原來是弓背青鱂(Oryzias curvinotus)!
想拍攝弓背青鱂野生水底照很耐了,想不到是出現於藍刀群之中。
而且這是一條狀態很好的雄魚,擁有特大的臀鰭,體姿優雅。
弓背青鱂原分佈於華南及越南。以前可在稻田常見,所以又稱為米魚。
後來因為各地食蚊魚的引入,令競爭力較弱的弓背青鱂及共姊妹種青鱂(Oryzias latipes)的數量大減。
現在香港只有少於10處的溪流及水塘見其蹤影,被列為不常見魚種。
也是全球關注的魚種。
這裏見到有兩三條弓背青鱂在藍刀幼魚群中活動,
牠們的食物和藍刀差不多,又是在上層水體活動,
但游動泳速卻比藍刀慢,體形又較少,最大只有4cm。
如有任何食物出現,反應應該不及如狼似虎般搶食的藍刀,
而在中下層水體,又有更強的羅非魚對手,
牠們是如何在強勁的對手中倖存下來呢?
最簡單的解釋便是這裏的食物及空間都充裕,可容納較弱小的族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