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正面望着鏡頭的魚,大家認得出牠是甚麼魚嗎? 沒錯,是一條金鼓(Scatophagus argus),大家都應該在街市或海鮮檔,甚至水族店見過牠的同胞。 金鼓成長於河口汽水域,成熟後便會游到淺水的內海。照片中的是河口區內的金鼓。既然大家對金鼓都不會陌生,不多作介紹了。 不過在金鼓的身邊,卻出現了一群不該出現的魚。就是來自中美洲的朋友麗體魚。 麗體魚的名字,大家可能比較陌生,是麗魚科中的個屬名-Vieja,意思是老婦。麗魚科 (Cichlidae)亦即是慈鯛的科名,換言之,牠是一條來自中美洲慈鯛。而Vieja屬原產於墨西哥及危地馬拉。所以牠是外來一族。 中美洲的慈鯛,何以會出現於香港的河口呢? 不用說,又是水族飼養者棄養野放的後果。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這慈鯛的身份及來歷。噢,差點忘記告訴大家,但這條約13cm總長的魚仍然是幼魚。幼魚和成魚外表有很大差異。而且Vieja屬有多種,其幼魚都十分相似,加上同種亦有不同體色,所以有時就算是對慈鯛很熟識的人也不一定分得出其ID。 既然是水族飼養者棄養的魚,那便應該可以在魚街找到牠的蹤影及ID線索,首先牠的外表和魚街俗稱為紫藍火口的慈鯛很相似。所以一般人,見到這樣的魚,都會叫牠做紫藍火口。 紫藍火口,一般是指Vieja maculicauda,成魚俗稱一線天,體側的橫黑條紋會變成垂直黑條紋,頭額隆起。 另一種更相似的便是俗稱龍皇的慈鯛,龍皇是魚店自己起的俗名,從外表判斷,他們應該便是Vieja fenestrata,成魚亦即是網紋獅頭。 體側的橫黑條紋會變成五條垂直紋,部份個體不明顯,頭額隆起。翻查Vieja fenestrata(學名:墨西哥麗體魚)的資料,其幼魚的特徵和照片中的慈鯛非常吻合, 而Vieja maculicauda的黑條紋,在這體型時亦應該開始模糊,漸變成垂直紋才對。所以照片中的慈鯛應該便是Vieja fenestrata,即是網紋獅頭的幼魚-龍皇。 Vieja fenestrata原產於墨西哥南部,成魚可超過30cm ,生活湖泊河川中,以水中植物及昆蟲為食。 近年,有釣魚人士多次在香港的水庫釣到大型的網紋獅頭,相信是被人棄養放於水庫中,在河口發現的族群,相信是從水庫透過水道或溢流逃逸出來的幼魚,而牠們竟然亦適應了酸鹼度很不同的河口地帶,而且更順利度過香港的冬季,可以在河口定居。(牠們原居地氣溫是攝氏23-30度,而香港的冬季可在10度以下。)為求客觀,暫時稱照片中的慈鯛為Vieja cf. fenestrata 慈鯛是比較有侵略性的魚,如只生活在水庫水塘中,總算只是局限於一個人工生境中,那裡是外來族大本營,自生自滅,對其他天然生境影響不大。 但牠們現在開枝散葉,來到在天然的河口生活,會否為香港原生的河口魚類及生態帶來影響呢? 暫時所見,這個河口區仍然見到不少原生魚類,如鱲魚、多種鰕虎、紅友幼魚等,希望Vieja cf. fenestrata,或其他麗體魚,既然也是被因為人類的干擾,而離鄉別井,來到這裏安居,那便和原生魚類和諧共處吧。 最後,這是另一條Vieja cf. fenestrata,拍得模糊不清,為何仍貼出來獻醜呢?因為這不是在河口汽水帶拍攝的,而是在海水區域的珊瑚群落區拍攝的! 一條征海的慈鯛,難道牠想變身為珊瑚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