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開屏

Poecilia reticulate 孔雀魚(雌魚)



孔雀魚 Poecilia reticulate ,相信是最多人認識的淡水小魚之一。
原產於南美的孔雀魚,隨着水族觀賞貿易被分佈到世界各地,
在虐疾流行時期,也被認為是食蚊魚之外,另一控蚊的魚。
但到廿多年前,很多研究都認為食蚊魚及孔雀魚的控蚊能力其實很低。
1982年開始,世衞組織更再不建議在野放食蚊魚作為控蚊魚。
現在食蚊魚及孔雀魚在香港溪流下游及池塘都很常見,
是統稱為『山坑魚』的表代之一。
所以郊野見到的孔雀魚,無疑都是人為野放。
分別只是是,是新近由水族箱中野放出來的的,
還是幾十年前作為控蚊魚時野放族群的後代,是『野化』了的野生孔雀。
還有可能是兩者混雜。
水族箱中的孔雀,大都體色鮮艷,紅藍紫綠,公魚還身上著飄揚闊大的尾鰭及背鰭,活像節日中色彩繽紛的旗幡。牠生命力強,色彩變化多端,三個月的小魚便具繁殖能力,而且是卵胎生,初生小魚直接由母魚洩殖孔生出,出世後便可自行游泳覓食。
不過,這些燦爛體色,只是經過多代人工色彩篩選交配而成的產品。
在天然環境中,體色過於鮮艷,會引來掠食者的注目,闊大的鰭,更加不便快速逃逸。
所以,野生的孔雀,體色都較水族箱孔雀低調,各鰭大小也只是適可而止,達到求生的活動功能而已。不過身體上依然有幾種基本色彩,主要是紅、橙、黃、藍、綠。
研究顯示雌魚比較偏愛色彩較鮮艷的雄魚,所以體色是雄魚吸雌魚的本錢之一。
而就算是野生的雄魚,體色也可以有不同變化。
至於野生的孔雀雌魚,一般都是無甚色彩,比雄魚大,
看去和食蚊魚雌魚極度相似。
所以如果是有彩鰭的雌魚,正如cfai所講,很大可能都是新近野放的孔雀了。
但亦不能排除在一個安全環境之中,有已經野化的孔雀經幾個世代繁衍又出現彩鰭雌魚。
上圖的彩鰭雌孔雀是在一個池塘中見到,只有幾條如此,池塘的環境比較安全,
形成水族箱效應亦不出奇,不過又因為較近有人活動的地點,是水族箱孔雀也很有可能。
池塘中及附近的溪流,有以千計的孔雀魚,但都看不見有水族箱孔雀的蹤影。
其他的孔雀都外表看似是己經野化的孔雀。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99%的雄魚都是如下圖的雄魚一樣,是野生或是野化雄魚的基本體色。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另外偶然有幾條雄魚會有其他變化體色: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成熟的孔雀雄魚非常好色,大部份時間不是覓食,便是追着貌似食蚊魚的雌魚來調戲一翻。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問題來了,圖中遭孔雀雄魚調戲的雌魚,到底是食蚊魚還是孔雀魚呢?

分享到Facebook

最新文章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