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埔龙尾滩,一个即将被填平改建为人工泳滩的天然泥石滩,
一只美丽的小型海洋动物在水退时形成的潮池中出现,
骤眼看似是一小海葵在正在招展牠的身上的触手。
只要细心观察,牠是慢慢地在砂石上移动着,牠是一只染色蓑海蛞蝓(Spurilla chromosoma),
是属于蓑海牛科(Aeolidiidae或称翼蓑科),所以可以更准确地称为染色蓑海牛。
蓑海牛(蓑海蛞蝓)的明显特征是没有一个单一丛的羽状次生鳃,代之是体背上由多条指状角突排列而成的角突丛。
角突丛有多种功能:
- 呼吸系统,指状结构有助气体交换;
- 消化系统,角突中是枝状消化线;
- 防衞系统,角突端是刺丝胞囊,内藏从捕食海葵时掳取的刺丝细胞(nematocysts)。
当有敌人侵犯时,刺丝胞囊便会射出刺丝反击敌人。
Spurilla属的蓑海牛,除了从摄食的海葵中掳取刺丝细胞作防衞武器之外,亦从海葵身上掳走共生其中的虫黄藻.(zooxanthellae),将之‘养殖’在自己身上,透过日照光合作用来制造食物,所以有学者称之为太阳能驱动的海牛。
蓑海牛,不但无惧海葵的刺丝细胞,更将之纳为已用,又顺手牵羊掳取虫黄藻,
毫不浪费的‘又食又拎’,将自己‘化身’为一只以腹足爬行的海葵,
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界中的各生物之间的奇妙生态关系。
染色蓑海蛞蝓生存秘笈:将另一生物(海葵)的武器库(刺细胞)及制造食物的农场(虫黄藻)搬到自己身上。
触手(tentacle):头部延伸的感觉器官。
嗅角(rhinophore):头部感觉化学分子的感觉器官。
角突(ceras):指状呼吸构造横列成丛状(角突丛cerata),内常有消化腺的细管。
刺丝胞囊(cnidosac):角突顶端内部紧连皮层的囊,与消化腺的细管相连,内储藏刺丝胞。
从这只小型生物(体长不足2cm)身上,便可以看到奇妙的海洋生态。
而龙尾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泥石滩,更是潮间生物世界的一个缩影,
为了建人工泳滩而将之毁灭,是政府及支持人工泳滩者缺乏海洋生物生态知识的愚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