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染色蓑海牛

 

在大埔龍尾灘,一個即將被填平改建為人工泳灘的天然泥石灘,
一隻美麗的小型海洋動物在水退時形成的潮池中出現,
驟眼看似是一小海葵在正在招展牠的身上的觸手。

只要細心觀察,牠是慢慢地在砂石上移動着,牠是一隻染色蓑海蛞蝓(Spurilla chromosoma),
是屬於蓑海牛科(Aeolidiidae或稱翼簑科),所以可以更準確地稱為染色蓑海牛。

蓑海牛(蓑海蛞蝓)的明顯特徵是沒有一個單一叢的羽狀次生鰓,代之是體背上由多條指狀角突排列而成的角突叢。

角突叢有多種功能:

  1. 呼吸系統,指狀結構有助氣體交換;
  2. 消化系統,角突中是枝狀消化線;
  3. 防衞系統,角突端是刺絲胞囊,內藏從捕食海葵時擄取的刺絲細胞(nematocysts)。

  當有敵人侵犯時,刺絲胞囊便會射出刺絲反擊敵人。

Spurilla屬的蓑海牛,除了從攝食的海葵中擄取刺絲細胞作防衞武器之外,亦從海葵身上擄走共生其中的蟲黃藻.(zooxanthellae),將之『養殖』在自己身上,透過日照光合作用來製造食物,所以有學者稱之為太陽能驅動的海牛。
蓑海牛,不但無懼海葵的刺絲細胞,更將之納為已用,又順手牽羊擄取蟲黃藻,
毫不浪費的『又食又拎』,將自己『化身』為一隻以腹足爬行的海葵,
充分表現出大自然界中的各生物之間的奇妙生態關係。

染色蓑海蛞蝓生存秘笈:將另一生物(海葵)的武器庫(刺細胞)及製造食物的農場(蟲黃藻)搬到自己身上。


觸手(tentacle):頭部延伸的感覺器官。
嗅角(rhinophore):頭部感覺化學分子的感覺器官。
角突(ceras):指狀呼吸構造橫列成叢狀(角突叢cerata),內常有消化腺的細管。
刺絲胞囊(cnidosac):角突頂端內部緊連皮層的囊,與消化腺的細管相連,內儲藏刺絲胞。

從這隻小型生物(體長不足2cm)身上,便可以看到奇妙的海洋生態。
而龍尾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泥石灘,更是潮間生物世界的一個縮影,
為了建人工泳灘而將之毀滅,是政府及支持人工泳灘者缺乏海洋生物生態知識的愚昧表現。

分享到Facebook

最新文章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