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的疾病~魚結核病(上)

Picture
作者:Diana Walstad
翻譯:Erich Sia


魚結核病(mycobacteriosis)被認為是觀賞魚頭號的慢性病之一,
是近半數魚類的不明疾病死亡的原因。
由於魚結核病通常沒有明顯或明確的症狀,
於是水族愛好者低估了其發病率。
如果一隻新買來的魚不吃東西且在幾周之後死亡,
大多數的水族愛好者並不會去懷疑魚結核病(其實也搞不清楚這是甚麼病)。
除此以外,
慢性魚結核病減弱了魚類的免疫系統,
使得受感染的魚更容易罹患其他的疾病。
我很納悶有多少水族愛好者是將自己的魚類死亡歸咎於其他的病原,
可實際上根本的問題卻是慢性魚結核病?
又有多少水族愛好者是將自己的魚類死亡歸咎於老化或近親繁殖,
可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卻是魚結核病?

沒有任何魚能倖免於這個災禍。
有關魚結核病爆發的報告,
廣見於科學實驗室、動物園、養殖魚場、天然池塘和海洋等等。
由於此病是無法醫治的,
對於魚類養殖的後果可說是災難性的。
身為一個養魚之人,
我自己關於魚結核病的經驗大都很不愉快。
很幸運的是,
也有過一次很滿意的結局。

魚結核病的症狀。這隻罹病神仙魚嘴部出現的潰爛,和我自己 2005 時被診斷為魚結核病的三線美人所見非常類似。在文獻中報告的其他魚結核病症狀有:表皮潰瘍、消瘦、身體浮腫、異常的泳姿、嗜睡、凸眼、腹部腫脹(腹水)、表皮異常發黑(黑頭病)、繁殖力下降、脊柱變形、不自然的體重增加。
Picture

我所養的彩虹魚爆發魚結核病


我飼養彩虹魚(Rainbowfish)(台灣稱為美人魚)已經超過了二十年,
期間很少出現甚麼問題。
然而在 2004 年時我在水族缸內添加新魚以後,
新魚發生了死亡或異常發展。
以抗生素治療無效。
當異常發展出現在先前的健康舊魚身上時,
我就懷疑這是個傳染性的疾病。

有一位魚病獸醫師檢查了兩隻三線美人(Goyder Rainbowfish),
這兩隻魚是我在 2000 年時從蛋孵化養大的,
直到這一次之前都不曾有任何問題。
其中的一隻的下顎有輕微糜爛的現象,
另一隻則完全沒有症狀。
可是在組織學的檢查下,
兩隻魚的內部器官都充滿了含有抗酸菌的肉芽腫。
我的魚罹患了結核病或魚結核病:
這是一種細菌性的疾病,
具高度傳染力且無法治癒。
更甚者,
只要我把手放入水中,
具致病力的分枝桿菌也能從皮膚的傷口傳染給我。
"魚缸症候群(Fish tank syndrome)"並不是那麼常見,
可是我還是很害怕甚至可能會在我手上出現疼痛和癒合緩慢的痠痛。
實在令人苦惱!

建議的處置做法是翻缸,
對所有的東西進行消毒,
然後重新設缸。
可是我那三個養有魚和草的缸子已經開缸好幾年了,
我實在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於是決定在這三缸(170、190 和 208 公升)的每一缸都各添加一組紫外線殺菌過濾器。
我的理由是就算我救不了這些魚,
至少我們保護自己不被傳染。
我的紫外線過濾器是接在生化過濾器之後,
讓水先流經內部配有 8 瓦紫外線殺菌燈的過濾器,
之後才回流至水族缸。
我讓紫外線殺菌燈每天 24 小時以緩慢流速運作,
因此讓水能做最大限度的接觸到紫外線殺菌燈。

魚缸症候群(Fish Tank Syndrome)。造成魚類結核病的環境分枝桿菌會在人類身上造成疼痛和癒合緩慢的痠痛,主要在手臂和手掌。這是某個寵物店店員的手部,屬於輕度的個案。治療需要漫長且特別的抗生素療法。因此,只要我的手部出現破皮,就絕不清理魚缸;而且只要在接觸缸子的水質後 30 分鐘內一定會試著"徹底洗淨"自己。
Picture

紫外線燈對於殺死所有的微生物效果非常的好,
其中包括了分枝桿菌(mycobacteria)。
紫外線殺菌過濾器只能殺死懸浮在水中的微生物,
對於生化過濾器內的硝化細菌基本上是無害的,
因為硝化細菌就像許多細菌一樣,
是附著生活在濾材和缸子的其他位置表面上。

紫外線殺菌燈的效果很令人感到意外和驚奇。
魚隻的死亡停止了,
有些原本有症狀的魚事實上是康復了。
到底是紫外線殺菌燈殺死了魚結核病的細菌,
或者殺死了次發性感染的病原,
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
我所養的魚狀況越來越好了!

為了瞭解魚缸受汙染的情況如何,
我從一家信賴的水族館買了八隻新的彩虹魚回來。
除了一隻死亡以外,
其他的都過得很好。
經過了八個月以後,
一位魚病獸醫師其中的三隻新魚(都是石美人(Melanotaenia boesemani)),
每個缸子檢查一隻。
組織學的檢查沒發現隱藏的肉芽腫,
舊魚並沒有感染新魚。
實際上我在這次檢查的前幾個月,
就已經把紫外線殺菌燈拿掉了,
使得這個成果格外令人矚目。

然而,
我猜想在 2004 年魚結核病爆發後倖存的彩虹魚,
是處於慢性感染的狀態,
並且很緩慢的將疾病傳染給其他的一些缸友。
就在 2008 年的夏天,
死了一隻魚且有另一隻發展出脊柱彎曲和腹部腫脹的現象。
為了預防另一次魚結核病的可能爆發,
我又裝上了紫外線殺菌燈,
並且很快地把可疑的魚隻移走。
我也展開了清理缸子水面生物膜的策略。

感染魚結核病的鬥魚。
Picture


魚結核病


魚結核病是一種魚類和爬蟲類身上的慢性疾病,
在 1897 年時首次在生病的鯉魚身上記錄此病。
多年以來此病都還未能根除。

魚隻在分枝桿菌的一次大侵襲後,
可能魚幾週以後就會死亡。
不過典型的情況是,
魚隻發展出了慢性的疾病,
特徵是在魚體組織內產生肉芽腫。
肉芽腫(直徑 0.005 至 4 mm 的白色小瘤),
是體內免疫系統試圖要"隔離"入侵的分枝桿菌所產生的。
在進行死後解剖時,
肉芽腫可以在肝臟、脾臟和腎臟表面看到,
而這些通常是平滑的紅褐色器官,
如今變得蒼白、質地凹凸不平且點綴著沙粒狀的肉芽腫。
唯有組織學檢查(玻片上的抗酸染色)才能辨認出,
這些小瘤並非由奴卡氏菌(Nocardia)或其他特定寄生蟲造成的。
不過,
根據魚結核病在觀賞魚的發生率來看,
見到肉芽腫就想到魚結核病。

慢性罹病的魚隻之體內能夠帶原細菌從數月至數年之久。
病魚最終是否能擺脫病原,
是個很好的問題。
目前的假設是病魚最後還是會因此病死亡。
我同意這個看法,
但唯有病魚出現了外顯的症狀之時(消瘦、水腫等等)。
如果受感染的魚看起來很正常,
我就沒那麼肯定了。
我自己的經驗顯示,
輕度感染的病魚能夠將疾病控制至某個程度。

目前造成大部分淡水觀賞魚結核病的分枝桿菌看來應是 M. fortuitumM. peregrinumM. chelonae(表一)。
這些細菌種類在病魚的發生率高,
可能是因為在環境中很廣泛的分布,
而不是有較強的致病力。

表一:觀賞魚身上所發現的環境分枝桿菌(Environmental Mycobacteria)。每一欄位表示在淡水觀賞魚身上發現的各種分枝桿菌品種。在"發病"欄有 170 隻(21 種)的觀賞魚,在這一次廣泛的調查中,每隻魚都來自不同愛好者的水族缸,被送往實驗室進行疾病診斷。在"未發病"欄代表了淡水觀賞魚的進口批數(每批都是五種類似的魚),這些魚感染了環境分枝桿菌但無臨床症狀。在 28 批進口魚中總共有五種觀賞魚。
Picture

實際造成魚肺結核的病菌品種並不一致。
致病力相對較弱的品種通常比致病力強的品種造成更大的災難(反之亦然)。
通常 M. gordonae 不被認為是魚類的病原體,
然而此菌在好幾個孔雀魚繁殖場內,
被確認是導致大量死亡的罪魁禍首。

在另一份報告中,
研究人員推測某個 M. peregrinum 品系的致病力非常高,
是導致整個實驗室內斑馬魚全滅的原因。
然而當進行研究實驗時,
此品系的細菌卻又比某個 M. marinum 品系不具致病力,
而此菌在另一個研究實驗室裡只造成了輕度的疾病問題。

待續...
分享到Facebook

最新文章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