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da seahorse filmed at Lung Mei,Hong Kong
香港自然生态论坛经过四年实地考察,确认大埔龙尾滩是全球濒危鱼类--海马的繁殖地。
论坛成员最早于2009年,在龙尾滩发现4只两大两小的海马,包括体长4cm的幼鱼及10cm的成鱼,同属为管海马(学名:Hippocampus kuda) 。自此直至今9月,论坛成员已多次在同一地点发现有不同大小的管海马,也发现过自然死亡的个体,充分显示龙尾滩是一小族群管海马的栖息及繁殖地。
2011年,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赞助另一环保团体做的全港海马首个普查,于本港水域的10个观察点中,也只发现共5只海马,足以証明龙尾的海马小族群弥足珍贵。
在栖地备受破坏、水质污染及被滥捕捞作中药用途影响下,全球海马数量大幅减少。
现时所有海马皆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中受保护的8种鱼类之一,其他包括锯鱼、大白鲨、姥鲨、鲸鲨等。管海马已被国际保育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亦与鲸鲨、大白鲨同级.换言之,龙尾滩发现的管海马生态保育价值等同鲸鲨、大白鲨。
除了海马,龙尾滩已发现有10多种具有特殊生态价值鱼类及其他海岸生物,加上200多种生物,証明龙尾滩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而极具保育价值的天然泥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