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
又是到了每年一次的台湾水草造景比赛。
由于最近这几个月来自己的本业异常忙碌,
实在也没空闲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台湾水草界的近况,
感谢水族宠物生态杂志的周社长,
提供我今天的这个机会,
就当作到高雄走走稍作休息透透气吧。
原本以为就和往年一样的评分流程,
不料主办单位在今年针对评分系统做了升级,
也就是每个裁判不再是拿着纸笔逐一勾选评分,
而是每人各发一台平板电脑,
透过平板电脑点选并即时上传,
所有的计分在瞬间便能完成了,
省却了往年人工计算的速度缓慢,
且必须重复验算以免计分出错。
不过工读生也并没有因此失业,
因为主办单位怕评审们不谙平板电脑的评分上传,
每位评审都搭配了一位随行的「小秘书」。
的确对于我们这三位元老级的评审而言,
搞不好我们的年龄都比他们的父母还要年长。
又是到了每年一次的台湾水草造景比赛。
由于最近这几个月来自己的本业异常忙碌,
实在也没空闲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台湾水草界的近况,
感谢水族宠物生态杂志的周社长,
提供我今天的这个机会,
就当作到高雄走走稍作休息透透气吧。
原本以为就和往年一样的评分流程,
不料主办单位在今年针对评分系统做了升级,
也就是每个裁判不再是拿着纸笔逐一勾选评分,
而是每人各发一台平板电脑,
透过平板电脑点选并即时上传,
所有的计分在瞬间便能完成了,
省却了往年人工计算的速度缓慢,
且必须重复验算以免计分出错。
不过工读生也并没有因此失业,
因为主办单位怕评审们不谙平板电脑的评分上传,
每位评审都搭配了一位随行的「小秘书」。
的确对于我们这三位元老级的评审而言,
搞不好我们的年龄都比他们的父母还要年长。
水草造景比赛在 2016 年的台湾水族展览中依旧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三尺缸和奈米缸已经成了从未缺席的比赛了。
这一次水族造景比赛的另一个特点是,
除了奈米缸和三尺缸的水草造景比赛之外,
原本的慈鲷鱼造景比赛取消掉了,
取而代之的是珊瑚软件的造景比赛。
这可算是台湾第一次举办海水缸的造景比赛。
珊瑚软件缸对我而言是敬而远之的陌生领域,
主要是海盐对于家具侵蚀的忧虑,
再加上珊瑚软件的养殖若真要深入了解,
恐怕有大量的德文资料要阅读并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我个人脑海里的「刻板」印象当中,
在台湾或日本等海岛型地区,
养殖珊瑚软件算是相当的容易,
因为周遭可轻易取得用之不尽的天然海水,
养殖的成本可谓相当低廉,
这也是为何大型水族馆都设在海边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在德国的玩家可就没那么没那么好命了,
必须透过深入了解珊瑚软件的各种需求,
并调配或设置出最适合养殖的物理与化学环境。
我至今连水草都尚未能充分理解了,
更别提去接触比水草种植难上好几倍的珊瑚软件养殖。
珊瑚软件的造景比赛是首次登场的竞赛项目,给人耳目一新且更为鲜艳丰富的感觉。
回到我较熟悉的水草领域吧。
本次水草造景比赛的评审除了原本的三位老面孔之外,
今年还特别邀请了台湾知名水草网站「虾米拢共」的站长 Andy 来担任评审,
Andy 本人也参加过日本 ADA 的水草造景并拿下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请参阅「水族造景人物聚焦:陈易圣」),
他近年来奔波两岸为了提升水草种植和造景的提升而尽心尽力,
况且也担任许多水草造景比赛的评审,
本次主办单位请他来担任评审是更适合不过了。
也或许 Andy 长期接触网络操作的关系,
他是唯一一位不需要「小秘书」陪伴的评审。
我个人则是觉得带着小秘书除了省事之外,
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听听第三者的观点。
主办单位所委任的这几位小秘书,
都是年轻的小伙子。
我问跟着我的小帅哥是否也种植水草,
他表示自己只有接触水产养殖但未曾碰触过水草。
这一点我很喜欢。
一个没接触过水草领域的外行人,
能够以很直觉的方式告诉我对于「美景」的选择。
虽然每个人都具备不同的审美观点,
但大部分的人对于美丑的喜好不会差异太大。
三尺缸的最佳创意奖作品。有两位评审的认为参访者之中肯定会有小朋友,因此应透过可爱的作品来引起小朋友的兴趣。但事后如果评审们知道了参赛者竟然有年仅 14 岁的选手,不知是否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向?
比方说什么人可以成为帅哥或美女?
那当然是要经过众人认同才可获得的赞美。
其实多年来我表达过许多次,
水草造景比赛最好能让参观的群众也能票选,
那麽成绩将会更具客观性,
不过碍于现实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然而我身旁的这位「小秘书」就成了我的一个小小测试对象,
也就是说如果让他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水草造景,
是否会和评审们的选择有所差异?
于是在第一轮的七个造景缸选择淘汰赛中,
我就请这位小秘书帅哥选择他最喜欢的造景缸。
不论是三尺造景缸或奈米造景缸,
我的小秘书都选出了两三个他自己觉得很好看的造景。
剩余的我才再继续挑选筹足七缸进入复赛。
当最后成绩发表时,
我感到相当的惊讶与欣慰。
惊讶是因为小秘书所喜欢的几个缸子全都至少获得佳作甚至更好的名次;
欣慰的是其他评审对于水族造景的审美角度其实并未偏离大众的观感。
这意味着获奖的水族造景都可算是受到大众喜欢的「美景」,
成绩名次的高低则可能和细节的处理较有关联。
岩石上的鹿角藻。姑且不论美观问题,荷兰人几十年前便能接受岩石或沉木上的藻类得以当作造景的一部分。
不过本次的造景比赛也凸显出另一个有待解决的评分议题。
经过多年来我们几位评审的争取,
主办单位已经把「红色水草」的评分剔除了,
提供参赛者更大的创作挥洒空间。
但我个人则是觉得还有一点是很值得再进化的水族造景观念,
那就是藻类的出现。
在评分表中有一栏称为「藻类生长控制情形」,
「控制」这个词是很值得玩味的,
指的是「控制」任何藻类不得出现在水族缸内?
或者是将藻类「控制」出现在该出现的位置?
如果是按照台湾传统的水草造景观念,
那肯定是无法容忍藻类出现在水族缸内的任何位置。
然而荷兰人早在六十年前便对水族缸内的造内抱持着较为开放的态度,
也就是容许藻类出现在沉木或岩石上,
甚至把沉木或岩石上的藻类当成造景的手法,
例如沉木上的黑毛藻或刚毛藻。
然而在硬景观上利用藻类当成造景的手段,
恐怕至今还很难被台湾的水草界所接受。
而藻类「控制」的这个议题在本次的比赛中果真遇上了,
很值得我们来重新思考藻类在水草造景的定位。
大岩石上覆蓋著的绿斑藻,降低了岩石大面积表面所造成的压迫感,同时极具美化造景的效果。很遗憾的是目前在台湾不太能够接受以藻类当作造景的手法。
话说本次参赛三尺缸的第 19 号作品,
是在会场上走马看花一趟之后最吸引我的一个造景缸。
一方面这件作品可算是唯一一个没有什么红色水草的草原造景,
更引起我注意的是此缸作品内的岩石长满了绿斑藻。
我看过绝大部分草原造景作品内的岩石都是光秃秃的,
顶多点缀著几棵水草来化解巨大岩石所产生的压迫感。
反观第 19 号作品确是透过绿斑藻广泛附着在岩石表面上,
使得岩石若隐若现的大幅降低了压迫感,
更别提长苔岩石所流露出那股很自然的岁月痕迹。
很遗憾在现行的「藻类控制」观念之下,
极可能这些长满绿斑藻的美丽岩石是不容易被接受的。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
如果要让一个水族造景内的水草都保持无藻只让岩石都长满绿斑藻,
那也得下不少功夫才办得到吧。
于是这个缸子是我的评分中唯一在「藻类生长控制情形」项目中获得满分的作品,
至少主办单位没告诉我藻类控制指的是不得有藻类出现吧。
然而赛后更令我感到震惊的讯息是,
第 19 号三尺造景缸作品的参赛者竟然仅只有 14 岁!
或许这位小小参赛者的背后有高人细心指导,
但他积极参赛所表达出的旺盛企图心,
这才是真正令人佩服且让人愿意全力支持的。
如果从技术层面来思考,将藻类的生长控制或限制在岩石或沉木而非水草叶面上,也是需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来维持此类的景观。
此外很不巧的是,
不论是奈米缸或三尺缸,
第二名都是刚好有两缸。
我个人虽然觉得同列亚军即可,
但主办单位希望评审们还是将这些同分的缸子再分出个高下,
因此出现了亚军和季军同分的状况。
不多说废话了。
我们来看看获奖的参赛作品吧。
先声明一下:
各作品的评语为我个人的观点,
不代表其他三位评审的论点。
水中花园创意造景比赛(三尺缸)
佳作。得分:286 分。评语:沉木的枝干走向略显凌乱,欣赏的视线不易受到树枝的顺畅牵引;前景的造景略嫌单薄。
佳作。得分:288 分。评语:两块裸露的岩石恰巧在聚焦点上,很具美感。可惜水草叶形的对比性稍弱,此外岩石上的鹿角藻恐怕在目前的观念下不太讨喜。
佳作。得分:302 分。评语:铺地的红色水草仿佛有深秋落叶的感觉,可惜左侧沉木所裸露的深色面积较大,使得造景感觉略显阴暗。
佳作。得分:318 分。评语:利用绿斑藻而非墨丝来减轻大量岩石裸露面积所带来的压迫感,所带来的效果出奇的美妙。只可惜目前还不太能接受运用藻类当作造景的一环,此外两侧岩石的摆设稍显对称。
佳作。得分:318 分。评语:利用绿斑藻而非墨丝来减轻大量岩石裸露面积所带来的压迫感,所带来的效果出奇的美妙。只可惜目前还不太能接受运用藻类当作造景的一环,此外两侧岩石的摆设稍显对称。
季军。得分:327 分。评语:左侧聚焦点上的红色水草和右侧聚焦点上的长了墨丝的岩石相当醒目。往后延伸的路径若能偏离中央或稍微弯曲,一方面能降低两侧的对称性,也将更能提升景深的效果。
亚军。得分:327 分。评语:很活泼的一个造景,高耸的沉木位于聚焦点上,维持住了整体造景的稳定性,此外枝干的摆设得宜,能够将视线很自然的带往右侧的空旷草皮。
冠军。得分:338 分。透过沉木和墨丝所营造出来的苍松非常成功,如果后方的那棵苍松能够小一些,将使景观显得更为深远,得分肯定还会再更高。
奈米水草创意造景比赛(奈米缸)
冠军。得分:33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