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
又是到了每年一次的台灣水草造景比賽。
由於最近這幾個月來自己的本業異常忙碌,
實在也沒空閒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台灣水草界的近況,
感謝水族寵物生態雜誌的周社長,
提供我今天的這個機會,
就當作到高雄走走稍作休息透透氣吧。
原本以為就和往年一樣的評分流程,
不料主辦單位在今年針對評分系統做了升級,
也就是每個裁判不再是拿着紙筆逐一勾選評分,
而是每人各發一台平板電腦,
透過平板電腦點選並即時上傳,
所有的計分在瞬間便能完成了,
省卻了往年人工計算的速度緩慢,
且必須重複驗算以免計分出錯。
不過工讀生也並沒有因此失業,
因為主辦單位怕評審們不諳平板電腦的評分上傳,
每位評審都搭配了一位隨行的「小秘書」。
的確對於我們這三位元老級的評審而言,
搞不好我們的年齡都比他們的父母還要年長。
又是到了每年一次的台灣水草造景比賽。
由於最近這幾個月來自己的本業異常忙碌,
實在也沒空閒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台灣水草界的近況,
感謝水族寵物生態雜誌的周社長,
提供我今天的這個機會,
就當作到高雄走走稍作休息透透氣吧。
原本以為就和往年一樣的評分流程,
不料主辦單位在今年針對評分系統做了升級,
也就是每個裁判不再是拿着紙筆逐一勾選評分,
而是每人各發一台平板電腦,
透過平板電腦點選並即時上傳,
所有的計分在瞬間便能完成了,
省卻了往年人工計算的速度緩慢,
且必須重複驗算以免計分出錯。
不過工讀生也並沒有因此失業,
因為主辦單位怕評審們不諳平板電腦的評分上傳,
每位評審都搭配了一位隨行的「小秘書」。
的確對於我們這三位元老級的評審而言,
搞不好我們的年齡都比他們的父母還要年長。
水草造景比賽在 2016 年的台灣水族展覽中依舊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三尺缸和奈米缸已經成了從未缺席的比賽了。
這一次水族造景比賽的另一個特點是,
除了奈米缸和三尺缸的水草造景比賽之外,
原本的慈鯛魚造景比賽取消掉了,
取而代之的是珊瑚軟件的造景比賽。
這可算是台灣第一次舉辦海水缸的造景比賽。
珊瑚軟件缸對我而言是敬而遠之的陌生領域,
主要是海鹽對於傢具侵蝕的憂慮,
再加上珊瑚軟件的養殖若真要深入了解,
恐怕有大量的德文資料要閱讀並打下紮實的基礎。
在我個人腦海裡的「刻板」印象當中,
在台灣或日本等海島型地區,
養殖珊瑚軟件算是相當的容易,
因為周遭可輕易取得用之不盡的天然海水,
養殖的成本可謂相當低廉,
這也是為何大型水族館都設在海邊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在德國的玩家可就沒那麼沒那麼好命了,
必須透過深入了解珊瑚軟件的各種需求,
並調配或設置出最適合養殖的物理與化學環境。
我至今連水草都尚未能充分理解了,
更別提去接觸比水草種植難上好幾倍的珊瑚軟件養殖。
珊瑚軟件的造景比賽是首次登場的競賽項目,給人耳目一新且更為鮮艷豐富的感覺。
回到我較熟悉的水草領域吧。
本次水草造景比賽的評審除了原本的三位老面孔之外,
今年還特別邀請了台灣知名水草網站「蝦米攏共」的站長 Andy 來擔任評審,
Andy 本人也參加過日本 ADA 的水草造景並拿下了非常優異的成績(請參閱「水族造景人物聚焦:陳易聖」),
他近年來奔波兩岸為了提升水草種植和造景的提升而盡心盡力,
況且也擔任許多水草造景比賽的評審,
本次主辦單位請他來擔任評審是更適合不過了。
也或許 Andy 長期接觸網絡操作的關係,
他是唯一一位不需要「小秘書」陪伴的評審。
我個人則是覺得帶着小秘書除了省事之外,
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聽聽第三者的觀點。
主辦單位所委任的這幾位小秘書,
都是年輕的小夥子。
我問跟着我的小帥哥是否也種植水草,
他表示自己只有接觸水產養殖但未曾碰觸過水草。
這一點我很喜歡。
一個沒接觸過水草領域的外行人,
能夠以很直覺的方式告訴我對於「美景」的選擇。
雖然每個人都具備不同的審美觀點,
但大部分的人對於美醜的喜好不會差異太大。
三尺缸的最佳創意獎作品。有兩位評審的認為參訪者之中肯定會有小朋友,因此應透過可愛的作品來引起小朋友的興趣。但事後如果評審們知道了參賽者竟然有年僅 14 歲的選手,不知是否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向?
比方說什麼人可以成為帥哥或美女?
那當然是要經過眾人認同才可獲得的讚美。
其實多年來我表達過許多次,
水草造景比賽最好能讓參觀的群眾也能票選,
那麽成績將會更具客觀性,
不過礙於現實這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然而我身旁的這位「小秘書」就成了我的一個小小測試對象,
也就是說如果讓他來選擇自己喜歡的水草造景,
是否會和評審們的選擇有所差異?
於是在第一輪的七個造景缸選擇淘汰賽中,
我就請這位小秘書帥哥選擇他最喜歡的造景缸。
不論是三尺造景缸或奈米造景缸,
我的小秘書都選出了兩三個他自己覺得很好看的造景。
剩餘的我才再繼續挑選籌足七缸進入複賽。
當最後成績發表時,
我感到相當的驚訝與欣慰。
驚訝是因為小秘書所喜歡的幾個缸子全都至少獲得佳作甚至更好的名次;
欣慰的是其他評審對於水族造景的審美角度其實並未偏離大眾的觀感。
這意味着獲獎的水族造景都可算是受到大眾喜歡的「美景」,
成績名次的高低則可能和細節的處理較有關聯。
岩石上的鹿角藻。姑且不論美觀問題,荷蘭人幾十年前便能接受岩石或沉木上的藻類得以當作造景的一部分。
不過本次的造景比賽也凸顯出另一個有待解決的評分議題。
經過多年來我們幾位評審的爭取,
主辦單位已經把「紅色水草」的評分剔除了,
提供參賽者更大的創作揮灑空間。
但我個人則是覺得還有一點是很值得再進化的水族造景觀念,
那就是藻類的出現。
在評分表中有一欄稱為「藻類生長控制情形」,
「控制」這個詞是很值得玩味的,
指的是「控制」任何藻類不得出現在水族缸內?
或者是將藻類「控制」出現在該出現的位置?
如果是按照台灣傳統的水草造景觀念,
那肯定是無法容忍藻類出現在水族缸內的任何位置。
然而荷蘭人早在六十年前便對水族缸內的造內抱持着較為開放的態度,
也就是容許藻類出現在沉木或岩石上,
甚至把沉木或岩石上的藻類當成造景的手法,
例如沉木上的黑毛藻或剛毛藻。
然而在硬景觀上利用藻類當成造景的手段,
恐怕至今還很難被台灣的水草界所接受。
而藻類「控制」的這個議題在本次的比賽中果真遇上了,
很值得我們來重新思考藻類在水草造景的定位。
大岩石上覆蓋著的綠斑藻,降低了岩石大面積表面所造成的壓迫感,同時極具美化造景的效果。很遺憾的是目前在台灣不太能夠接受以藻類當作造景的手法。
話說本次參賽三尺缸的第 19 號作品,
是在會場上走馬看花一趟之後最吸引我的一個造景缸。
一方面這件作品可算是唯一一個沒有什麼紅色水草的草原造景,
更引起我注意的是此缸作品內的岩石長滿了綠斑藻。
我看過絕大部分草原造景作品內的岩石都是光禿禿的,
頂多點綴著幾棵水草來化解巨大岩石所產生的壓迫感。
反觀第 19 號作品確是透過綠斑藻廣泛附着在岩石表面上,
使得岩石若隱若現的大幅降低了壓迫感,
更別提長苔岩石所流露出那股很自然的歲月痕跡。
很遺憾在現行的「藻類控制」觀念之下,
極可能這些長滿綠斑藻的美麗岩石是不容易被接受的。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
如果要讓一個水族造景內的水草都保持無藻只讓岩石都長滿綠斑藻,
那也得下不少功夫才辦得到吧。
於是這個缸子是我的評分中唯一在「藻類生長控制情形」項目中獲得滿分的作品,
至少主辦單位沒告訴我藻類控制指的是不得有藻類出現吧。
然而賽後更令我感到震驚的訊息是,
第 19 號三尺造景缸作品的參賽者竟然僅只有 14 歲!
或許這位小小參賽者的背後有高人細心指導,
但他積極參賽所表達出的旺盛企圖心,
這才是真正令人佩服且讓人願意全力支持的。
如果從技術層面來思考,將藻類的生長控制或限制在岩石或沉木而非水草葉面上,也是需要下相當大的功夫來維持此類的景觀。
此外很不巧的是,
不論是奈米缸或三尺缸,
第二名都是剛好有兩缸。
我個人雖然覺得同列亞軍即可,
但主辦單位希望評審們還是將這些同分的缸子再分出個高下,
因此出現了亞軍和季軍同分的狀況。
不多說廢話了。
我們來看看獲獎的參賽作品吧。
先聲明一下:
各作品的評語為我個人的觀點,
不代表其他三位評審的論點。
水中花園創意造景比賽(三尺缸)
佳作。得分:286 分。評語:沉木的枝幹走向略顯凌亂,欣賞的視線不易受到樹枝的順暢牽引;前景的造景略嫌單薄。
佳作。得分:288 分。評語:兩塊裸露的岩石恰巧在聚焦點上,很具美感。可惜水草葉形的對比性稍弱,此外岩石上的鹿角藻恐怕在目前的觀念下不太討喜。
佳作。得分:302 分。評語:鋪地的紅色水草彷彿有深秋落葉的感覺,可惜左側沉木所裸露的深色面積較大,使得造景感覺略顯陰暗。
佳作。得分:318 分。評語:利用綠斑藻而非墨絲來減輕大量岩石裸露面積所帶來的壓迫感,所帶來的效果出奇的美妙。只可惜目前還不太能接受運用藻類當作造景的一環,此外兩側岩石的擺設稍顯對稱。
佳作。得分:318 分。評語:利用綠斑藻而非墨絲來減輕大量岩石裸露面積所帶來的壓迫感,所帶來的效果出奇的美妙。只可惜目前還不太能接受運用藻類當作造景的一環,此外兩側岩石的擺設稍顯對稱。
季軍。得分:327 分。評語:左側聚焦點上的紅色水草和右側聚焦點上的長了墨絲的岩石相當醒目。往後延伸的路徑若能偏離中央或稍微彎曲,一方面能降低兩側的對稱性,也將更能提升景深的效果。
亞軍。得分:327 分。評語:很活潑的一個造景,高聳的沉木位於聚焦點上,維持住了整體造景的穩定性,此外枝幹的擺設得宜,能夠將視線很自然的帶往右側的空曠草皮。
冠軍。得分:338 分。透過沉木和墨絲所營造出來的蒼松非常成功,如果後方的那棵蒼松能夠小一些,將使景觀顯得更為深遠,得分肯定還會再更高。
奈米水草創意造景比賽(奈米缸)
冠軍。得分:33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