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白鯧

 淡水白鯧

別名:短蓋肥脂鯉、短蓋巨脂鯉、大銀板魚
英文名:Red bellied pacu, Black Pacu
學名:Piaractus brachypomus (Cuvier, 1818)
原產地/分佈:南美亞馬遜河
成魚體長:70.0 - 90.0 cm
性格:溫和
適宜溫度:22.0 - 28.0 ℃
酸鹼度:PH 5.9 - 7.0
硬度(dGH): 5.0 - 18.0°N
活動水層:中層
繁殖方式:卵生

淡水白鯧簡介  

體形有點像海水鯧魚,側扁成盤狀,背較厚,口端位,無須。頭部小,頭長與頭高相當。眼中等大,位於口角稍上方。尾分叉,下葉稍長於上葉。背部有脂鰭,背鰭起點與腹鰭略相對,體被小型圓鱗,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略呈鋸狀的腹棱鱗。體色為銀灰色,胸、腹、臀鰭呈紅色,尾鰭邊緣帶黑色。魚種時體表有黑色星斑。到了成魚這種星斑消失,但成魚的體色會受環境的影響而有些變化,飼養在室內水簇箱中缺乏陽光的鹼性水體中的短蓋巨脂鯉體色較深、呈深灰至黑色,而放養在池塘中則是白身、銀鱗、黑尾、紅鰭,四色相配,魚種加上體表星斑,極為美觀。由於這種魚的體型、體色特點,因此是很好的觀賞魚。

淡水鯧為雜食性魚類,消化系統發達,具有肉食性魚類所具備的膨大的胃和幽門囊,既攝食小魚、蝦和底棲動物等動物性飼料,又攝食水草、蔬菜、藻類等植物性飼料。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投喂花生麩、豆餅和配合飼料。魚苗階段主要攝食硅藻、甲藻等單細胞藻以及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遊動物。據觀察,剛孵出的仔魚以卵黃為營養,4~5天後腸管形成。長至5.6毫米,開始攝食浮游生物,主要是小型單孢藻和輪蟲類。在全長16毫米左右時,其消化道內的食物主要是水蚤;當全長長至4~5厘米,腸胃內食物主要有水蚤和枝角類;全長6厘米左右時,消化道中食物組成除各種浮游生物外還有植物碎屑和人工投喂的飼料。當全長達7厘米以上,其食物組成主要是各種植物碎屑和投喂的飼料。所以魚苗階段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

淡水鯧的群體生長較均勻,個體差異較小,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種內一般不互相殘殺。但魚種在飢餓的情況下會互相咬傷,有的因尾鰭被吃掉而死亡。所以,一方面在飼養過程中要保證飼料充足,另一方面最好採用與其它魚類混養的方式。

淡水鯧屬於熱帶性魚類,適溫範圍12~35℃,如水溫持續兩天低於12℃時,就有凍死的危險。該魚對低氧耐受力較強,在溶氧為0.5毫克/升時仍能生存,還能在鹽度10‰以內的鹹淡水中養殖。淡水鯧喜棲息於水體中下層,性情溫馴,有成群活動的習性。
 

淡水白鯧

淡水白鯧

分享到Facebook

最新文章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