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看下百度百科介绍的硝化细菌,其实养水的过程不仅仅是硝化细菌的培养过程,严格的说是水体生态从杂乱无章到生态平衡的过程,那为什么要放闯缸鱼呢?就是加速水体活化,硝化反应只是水体的活化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我相信广大鱼友都听过“流水不腐”,这里的流水生物意义指的不是流动的水,而是活化的水。那活化的水有什么特点呢?很多人都遇到过鱼虾状态最好的时候水体是清澈透亮的,重点就在透亮,这样的水体可以和空气保持良好的气体交换,水中的溶氧量最高。(如果说一杯普通的水里面的氧气最高只有黄豆大,那么一杯透亮的水最高溶氧却有颗蚕豆大,这只是举个例子。)只要水体活化很好,完全可以不用换水。
以前我的鱼缸底沙只有2.5CM,无草,68.28.50的缸养了130多条孔雀,10多个红绿灯,2个红眼老鼠,几个草虾,这么高的密度我从来不换水,每天晚上开过滤2小时,(普通上滤盒,只有2层普通白色滤棉)只是每周补充自然蒸发的水就可以了,根本不会发生意外死亡,养了2年多,直到去当兵。期间没有换过一盆水。水混了饿鱼几天,水体就恢复到清澈透亮。最大的功臣是底沙,2.5CM的厚度让硝化和反硝化达到了一个平衡,而不会产生过量氮沉积(不同的底沙材质和颗粒大小都对反硝化层的厚度,有很大的影响,不可照搬)。很多人的底沙很厚,反硝化产生的氮沉积严重,一旦搅动底沙会产生大量的氮气和甲烷溢出,造成鱼虾死亡,而过薄的底沙却不适合反硝化的形成,所以要想保持整个水体的平衡靠的不是生搬硬套的数据,而是正确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越小的水体蝴蝶效应越明显,任何一点变化都会造成水质的大幅波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水体比小水体稳定得多的原因,大水体比小水体的生物更复杂,互依互存,相互制约,有利于平衡。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相信内行一定知道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至于我把试验缸的情况写出来只是为了证明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我的水体硝化系统并没有崩溃。并不是鼓励和提倡大家都这么做。
很多人纠结我的试验缸,我想说的是:既然是试验,就别把什么条条框框的强加给我,如果全按照条条框框的来做那不是试验。大家现在的经验都是前辈们在不断的试验创新中总结出来的。如果没有试验创新,能有今天这么繁荣的水族文化么?9几年出仙土的时候是用作兰花的培养基质,可有人把仙土用于水草的栽培并取得了成功,这难道不是创新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今天没有人理解甚至一致认为是错误的方法不代表未来的社会不可行。我可以肯定的说N年后会出现全封闭的水族箱,信不信由你。
新手能养活就不错了,但是作为老手肯定不会满足于养活的层面上。我86年开始钓鱼,88年开始养鱼,93年开始养兰,比我BT的人大有人在,那些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中国的兰文化远比水族文化早吧,传统植兰都是用腐殖土,而我见的高手却用泡沫塑料把兰花养得比多数人用腐殖土种植的都漂亮。这种创新是建立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的,不是人云亦云的所谓传统界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说句自负的话,不要用从别人哪里生搬硬套过来的理论和我20多年的经验相提并论,根本没有可比性,最基本的一点:我自己的小环境本身就是不可复制的。
我的经验在我这里适用不代表在你哪里也行得通,成功的试验肯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失败的试验也不代表不可行。在我的试验中我认为至少在2年的试验过程中是成功的。水体的自净道理很简单,但是过程却很复杂,我一直强调水体的平衡能力才是重点,可是很多人却选择性的忽略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