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多子小瓜蟲(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所造成的白點病之後,
柱狀病要算是觀賞魚最常見的疾病了.
不論是賣場或私人的水族缸,
都有無數的各種魚類感染這種疾病,
縱使目前對於柱狀病已有相當的認識,
很遺憾目前仍舊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治療.
孔雀魚是第一個受害者......
孔雀魚、滿魚、劍魚、摩利魚等等卵胎生鱂魚常常是第一個受感染的對象.
同時也幾乎沒有任何一屬或一種的魚類能免於滑走性細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或類似細菌的感染.
在世界各地使用不同抗生素來對抗這個細菌從未間斷過,
可惜其成果都很靠不住.
細菌對於抗藥性的產生速度飛快,
不論在水族館的販賣缸或家裡的飼養缸,
具抗藥性細菌品系的傳染目前也極為嚴重.
病徵與診斷
很遺憾的是柱狀病的病徵並不一致.
無論如何,
通過仔細的觀察,
我們還是能夠察覺水族館中哪些魚出現了可疑的徵兆.
第一個症狀是「縮鰭」,
搖搖晃晃的游動方式,
以及無動於衷地躺在底床.
類似的症狀也發生在亞硝酸中毒的時候,
然而只要測量亞硝酸就能夠加以區別了.
滑走性細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的典型感染:縮鰭、搖搖晃晃的游動方式或者無動於衷地呆在底床.
柱狀病最有名的症狀是卵胎生鱂魚的「白口症」.這隻魚的發炎現象已經相當嚴重;魚鰭的基部與肌肉也受到感染.此時任何的搶救都已經太遲了.
當柱狀病感染內部器官,引起眼睛後方體液的聚積,進而造成了「突眼」症狀,這並不罕見.
最後的三張照片是柱狀病感染在不同階段時肌肉組織的表現。
當病程進一步發展時,
就算強效的抗生素有無法治癒了。
這些病魚應該立即移除以減輕其苦痛。
如果病魚還待在水族缸內,
會遭到其他魚隻的啃咬,
也使得其他的健康魚隻遭受感染。
許多其他種類的魚隻如老鼠魚,
感染的部位位於鬍鬚、內部器官和肌肉組織。
根據 Amlacher 所著的「魚病手冊」一書,
滑走性細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出現了不同的致病性菌株。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
幾乎沒有診斷過傳染性特別強的細菌。
很多時候敏感的魚隻幾個小時內就已經死亡,
然而因為胡亂投藥而導致死亡的情況並不罕見,
例如含有硫酸銅的藥品會加速鯰魚的死亡。
在相位差顯微鏡底下的滑走性細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模樣,是一種格蘭氏陰性桿菌,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會附着於蓋玻片上,並且產生擺動運動。
對滑走性細菌而言最理想的溫度是 28 - 30 °C,
水族愛好者通常一懷疑到細菌性感染時,
便想到了把水溫升高。
這是一種既荒唐且不負責任的意見,
因為病菌在溫度升高之後發展得更快速,
而溶氧量也會顯著的下降,
細菌也就在鰓部快速散佈開來,
進而形成黏膜並且造成魚隻的呼吸困難。
此時魚隻已經註定要急速結束生命了。
不止卵胎生鱂魚會感染到滑走性細菌與類似的病菌。這隻燈科魚也遭受嚴重的細菌性感染(「爛口症」)。到了這個地步幾乎沒有機會痊癒了。
Ich danke Herrn Bernd Kaufmann für die Zustimmung der chinesischen Übersetzu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