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纷纷举办了奈米水族缸的造景比赛。
德国水族界也赶上了这股风潮,
这两年一口气推出了好几本奈米水族缸的书籍。
今年从德国订购的水族图书中,
不能免俗的也买了一本,
可是又不知道要挑哪一本,
干脆就选最贵的好了。
在一般人的理解当中,
贵一点的东西肯定比较好。
本书的书名是「奈米淡水水族缸(Nano-Süßwasseraquarien)」,
作者 Barbara Klingbeil 是一位女生物学家,
在学校内教导学生水族方面的知识,
作者本身也自己在接触奈米水族缸,
还曾参加过 2009 年德国水草缸之艺术的奈米组比赛。
造景的作品虽然未能获奖,
但艺术品味和喜好个人不同,
未能获奖并不代表手法不好。
本书作者在 2009 年德国水草缸之艺术奈米组的参赛缸。
本书的整个编排方式,
给人一个非常清新的感觉,
和台湾的水草图书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很想阅读的奈米缸初学者而言,
这是本可说是容易研读且上手的书。
此书的前半部其实并不只针对奈米水族缸而已,
而是在帮读者建立很完整的水族和水草的养殖概念,
从设缸、水质、过滤和藻类都做了相当详细的描述。
书的后半部则介绍了一些适合在奈米水族缸养殖的鱼、虾、螺和水草,
提供刚入门的初学者很便利的小图鉴。
在书的第三部分则是采用德国 2009 年水草缸之艺术的奈米组的一些参赛缸,
提供读者当作造景的参考。
书中的鱼虾螺草小图鉴,让初学者很容易就认识水族缤纷世界。
我对水族造景的兴趣比较不浓,
因为艺术这玩意有很浓的主观意识,
而品味并没有优劣之分的。
不过我对其他的养殖内容就很注意了,
这是根据许多经验和研究累积而成的知识。
老实说我看了以后不免有些失望,
举几个例子来说吧。
作者对于藻类防治的观点,
似乎还停留在十几年前,
例如灯泡每半年就会衰退一半,
因此要常更换;
此外作者也认为光谱不适和磷酸硝酸都是爆藻的原凶之一。
说真的我不太懂,
为何德国的水族界至今喜欢提光谱和爆藻的关系,
特别是以丹尼尔(Dennerle)系统为主的水草栽培论点,
认为紫外线和蓝光对藻类的生长很有利,
所以应尽可能的避免。
可是东方和美国的水草玩家,
却喜欢使用冷色系(偏蓝光)的照明,
也未必每缸都发生爆藻。
作者所归纳出来的藻类发生原因和对抗方式,和现在最新的看法不太一样。
对于水质的控制方面。
作者则提出了碳酸硬度(KH)应至少维持在 3 dKH,
理由是 KH 值过低容易导致酸碱值(pH)的剧烈变化,
对鱼虾和水草而言都降造成不利的影响。
碳酸硬度偏低的确很容易有酸碱值大幅波动的情形,
但鱼虾和水草无法忍受酸碱值波动的看法,
恐怕就有待商榷了。
如果水族生物对于酸碱值的波动如此脆弱的话,
那么 pH 自动控制设备老早就成为水族缸的必要设备了。
何况栽培过太阳草和谷精草的玩家都知道,
碳酸硬度越高就越不容易培育这些高难度水草。
本书对于光照的建议也可说是一绝。
作者建议奈米水草缸的照明的准则是每公升 0.5 W,
这和大多数的德国水草专家看法是一致的。
但作者突然提到了墨丝(发苔),
认为墨丝是强光水草,
所以建议要以每公升 2 W 的照明来栽培。
我还以为是笔误,
赶紧翻阅后半部的水草小图鉴,
果然将墨丝列为高难度水草,
需要强光来栽培。
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接触水草这么久以来,
我还第一次听到墨丝需要用强光来栽培哩。
丰富的插图配合清爽的版面,让初学者很容易进入缤纷的水族世界。
撇开有关水草栽和藻类论点的看法差异,
作者其实是很用心的,
制作了不少一目了然的表格提供初学者们参考,
也对奈米缸的活体饲养提出了大原则。
例如在养殖密度方面,
作者建议每公分成鱼需要 1-2 公升的水量,
所以一尾 5 公分长的红莲灯,
就需要 5 至 10 公升的水量。
这么低的养殖密度恐怕会让不少人扫兴吧,
但这也是为了怕奈米缸水量太少而容易出状况。
至于小虾方面作者可就宽松多了,
认为每只小虾仅需 0.5 公升的水量。
看来奈米缸若要有活泼的看头,
最好是多养些小虾囉。
作者也很推荐在奈米缸中使用榄仁叶,
因为榄仁叶不只有装饰的功能,
也有抗菌并降低酸碱值的功效。
作者建议在奈米缸中每 25 公升放置一片榄仁叶,
并且以每 2 至 3 星期更换一次叶片来维持效果。
这的确是个值得考虑的做法,
毕竟奈米缸的水量很少,
很容易一个不小心就发生问题。
一目了然的表格是本书的强项,下表比较了 20 公升奈米水族缸和 200 公升传统水族缸,经过一年后的用电量和用水量差距。
综观奈米淡水水族缸一书的内容,
主要的读者对象是想尝试小型水族缸的初学者,
作者出书的目的要协助入门者能够轻松的踏入水族世界,
对于如何帮奈米缸造景的篇幅其实不多。
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以玩造景的角度进入水草天地的。
我很羡慕德国的水族界,
经常有新书推出造福入门者,
而且图书的美编设计日益精美,
光是翻阅就令人赏心悦目。
我由衷期待中文也能有类似的推广图书上市。